不过既然司马师如此识大体且懂得君臣之道,再加上当年司马懿将被曹爽软禁于深宫的她给救出来,使得郭太后对司马家始终抱有好感,如今之事她决定放手让他自行选择:
“朝政之事本宫历来不是很懂,大将军辅助陛下处理朝政多年,想必眼光会比本宫更加准确,本宫相信他的判断。”
得到郭太后这样的答复之后,卫瓘认为司马师想要达到的目的已经得手了,于是进一步说道:
“既如此,恳请太后娘娘下诏,否则大将军是不敢擅自决定的。”
郭太后笑道:
“这个自然,你去回禀陛下,让他和大将军商量好确定的人选之后,就把诏书送过来,本宫盖印就是了……”
“下臣领命……”
卫瓘妥善的完成了司马昭赋予自己的使命之后,便拱手退下了。
临出宫门之前,卫瓘突然间感觉到未央宫内充斥着的氛围有些不对劲,似乎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某个人的注视之下,这令他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很不好的预感……
事后卫瓘很快便将郭太后的态度转述给了司马昭,司马昭得知后十分满意,他也将这个结果告诉了司马师。
在得到郭太后口头授权的情况之下,司马师决定请曹芳正式写下禅位于彭城王曹据,并立刻请其赶赴洛阳的诏书,随即再度派遣卫瓘送至未央后交付郭太后盖印批准。
对于司马师和曹芳来说,只要郭太后将用玺绶在诏书上盖了印,那么这件事就算是成了。
然而令卫瓘没有想到的是,恰恰是在请郭太后盖印的这个最后环节出了纰漏……
在看了曹芳的禅位诏书之后,郭太后的表情到并没有什么反常,可是她却并没有当即盖印,而是转而问卫瓘说:
“本宫听闻高贵乡公曹髦学识品性皆不高于彭城王曹据,况且曹据乃是先帝的叔父,若是立他为帝的话,则先帝就没有人可以奉祀了,而本宫身为太后也将会沦为新帝的侄媳,如此以来皇家的辈分将会十分混乱。”
“这……”
原本卫瓘以为先前自己前来已经算是打点好了一切,此次前来不过是盖印走个过场罢了,可是令他没想到郭太后居然会突然给自己来这么一手,今日的说辞与先前简直有着天地之间的差距。而且她所提出的顾虑是自己顷刻之间没有办法反驳的。
紧接着郭太后又对卫瓘说道:
“当年文帝在世时就十分宠爱曹髦之父曹霖,甚至也将其当做皇位的继承人培养,后来先帝即位也对已故东海王曹霖十分宠爱,更何况曹髦与陛下乃是同辈之人,本宫还是觉得他比较适合继任大统。”
虽然郭太后的话语之中用了“觉得”这个两个非命令性的字眼,但是卫瓘心里很清楚,这其实就是郭太后的最后态度。
眼见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即使不知道在自己上次与郭太后商谈之后发生了什么,但卫瓘当即就感到情势不妙,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下去,他随即拱手对郭太后说:
“下臣会将太后娘娘的意思转述给陛下,下臣告退……”
在离开之后卫瓘刻意用余光扫了一圈宫殿之内,并没有再感觉到上次的那种被人窥伺的氛围,然而就在他刚刚转过身之际,位于他身后的郭太后再度开口:
“也将这件事转述给大将军吧,他应该能够领会本宫的意思……”
卫瓘驻足后转过身来再度向郭太后行礼:
“下臣明白了……”
走出宫门之后,卫瓘的内心始终在琢磨到底是什么环节出现了差错,还有令他更为在意的是,那种已经消失了的不安预感……
不过现在的卫瓘可没有心思在这些事情上停留太久,因为他还要将突然产生变数的结果汇报给司马昭知晓,从而让他能够尽快想出对策。
就在卫瓘快步走下未央宫殿门前台阶的同时,一直在暗地里注视着他的神秘女子淡淡笑道:“还真是谨慎的人呐,不过令我更为期待的是,司马昭会如何做出反应呢……”
雷之章:改天换日(一):探查
出于事情的紧急状态,卫瓘连曹芳所在的德阳殿都没有去便当即出了宫,直接前往新城侯府面见司马昭,将郭太后这边的意外情况告知于他。
当时贾充和荀勖也在,卫瓘知道其是司马昭的心腹,再加上事情紧急也不加以掩饰:
“侯爷,情势有变!”
看着卫瓘急匆匆的神情,贾充和荀勖短暂的面面相觑,虽然卫瓘还没有说到底是什么事情有了变数,但二人都知道他即将要说的定然是禅让。
司马昭也猜到了大概,但却并没有任何意外和惊慌,他淡淡问道:
“郭太后反悔了?不同意陛下禅位了吗?”
“不,太后她并不反对陛下禅让之事。”
卫瓘解释说:
“太后的意思是她不赞成大将军和您所挑的人选……”
接下来卫瓘将郭太后的话一字不差的描述给了司马昭,司马昭听后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之中,他随即询问贾充和荀勖的意见:
“你们怎么看?”
贾充率先拱手发言:
“郭太后虽然反对立彭城王为帝,但是她所提出来的理由却是句句在理,况且从伯玉方才所言,郭太后的态度还是很坚决的,如果在这件事情上和她僵持对立的话,恐怕她不会轻易在诏书之上盖印。”
荀勖基本赞同了贾充的意见。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立曹髦和曹据本质上对我们来说差别并不大,可如此一来,我们就失去了主动权,我真正担心的是,郭太后她是够有伸手朝政的意图……”
事实上司马昭有想过郭太后这里会有差错,原本他以为这些阻碍都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发生,但是没有想到她会先同意又突然间有了改立曹髦的念头,其中的原因恐怕不是那么单纯。
在这个观点上卫瓘和司马昭想到了一起,只是眼下他除了预感之外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根据,所以自认为不能现在就说出来扰乱司马昭的判断。
这件事也很快就经由司马昭传到了司马师的耳中。
司马师听后颇感意外:
“哦?真是没想到咱们的这位太后久居后宫这么多年,从未过问任何朝政之事,如今居然如此热心的起来了,还真是出人预料啊。”
司马昭的观点则放在了另外一个人的身上:
“是啊,我也没想到高贵乡公曹髦居然如此深得太后的欢心。”
从司马昭的话当中司马师听出了他的意思,这也是他担心的地方:
“看样子我们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这位高贵乡公了……”
之后司马师便有意派人前往曹髦的封地郯县去探访一下,因为原本他并没有想要让曹髦来接替曹芳的意思,所以并没有太过了解于他,如今郭太后执意要让曹髦来即位,他就不得不做另外的考虑了。
因此司马师决定派遣可靠之人前往郯县去摸摸这位高贵乡公的底细。
恰好此时,书房之外传来了长平侯府家老的声音:
“启禀大将军,永安亭候(司马孚之子司马望)前来拜见。”
“哦?望兄来了,快请。”
一听是司马望来了,司马师随即让家老请他进来,同时司马望的到来也让司马师的心中萌生了新的想法……
家老引司马望走进书房之后,出于礼节司马师和司马昭都起身向司马望行礼:
“见过望兄……”
司马望也谦恭回礼:
“子元,父亲命我前往徐州调阅淮泗一代的军务公报,正好巡视一下长江防线,特地让我临行之前到你这里来一趟,看看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需要我去办。”
“你来的正好……”
此时司马师和司马昭正在思虑前往郯县探查曹髦的人选,而恰好司马望前来正是再好不过了,因为郯县位于东海郡境内,而东海郡又隶属于坐镇徐州郡的胡奋管辖。
再加上司马望为人宽厚却又不失聪慧,为人处世颇有他父亲司马望的作风,而他是司马家的嫡系亲族,绝对可靠,这也就是司马师看重他的原因。
“望兄,你这次前往淮泗必定会经过东海,到时候烦劳你绕道以顺路拜访为由,替我去见一见高贵乡公曹髦,然后……”
司马望听完了司马师的话之后,当即就明白了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