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734)

作者:夜雪行寒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这下子钟会才发现自己领会错了司马师的意思,觉得十分丢脸的他悄然退到了一边。

这时钟毓站出来拱手说道:

“不知大将军可否已有中意的候选人?”

司马师轻轻摇了摇头:

“这个暂时还没有,所以才会问你们的意见。”

钟毓继而说道:

“此事对我们来说有过太过突然了,恳请大将军容许我等回去仔细思量。”

毕竟是更换堂堂一国之君主这样的大事,再怎么慎重不为过,所以钟毓的意见十分中肯,也被司马师所接受:

“也好,那就请诸位回去好好斟酌,有了结论再来向我禀报。”

之后司马昭便和钟毓兄弟离去,而邓艾则以要继续向司马师汇报陇西的军情而被司马师留了下来,这种和司马师单独面谈的机会却总是落在了邓艾的身上,令钟会感到十分不悦,但是他也很清楚,现在的自己无论哪一方面的功绩都没有办法和邓艾相比,所以在得到机遇之前他也只能继续忍耐了。

等到所有人都离开了之后,司马师看着一脸心事却又什么也不和自己说的邓艾,便主动说道:

“你好像对我废立皇帝的行为颇为不满……”

缓过神来的邓艾赶紧拱手向司马师致歉:

“末将不敢!”

“好了好了……”

司马师伸出右手将邓艾拱起的双手轻轻按了下去,在邓艾面前丝毫没有任何架子:

“你老兄还和我见外?有什么话就说嘛。”

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邓艾方才开口询问司马师:

“末将敢问大将军,是否真的没有取魏室而代之之心?”

此番情景若是放在普通君臣的身上,身为家臣是绝对没有那个胆量敢去问主君这样的事情,可是邓艾和司马师之间的彼此信任凌驾于任何猜忌和怀疑,自然没有这种限制。

方才从邓艾的反应来看,或者更早一些,从司马昭第一次向司马师提出废帝自立的想法那一刻起,司马师就已经看出了邓艾心中的疑惑,只是当时邓艾即将率军西征,他不想让邓艾分心,如今正好是开启这个话题的机会,他便回答了邓艾的疑惑:

“恐怕你还记得,当年父亲去世之前曾经给炎儿和攸儿改名之事吧?”

当初司马懿病重去世之前,在塌上将司马琰和司马攸召到了自己的面前,将他们的名字由“琰”、“悠”改为“炎”、“攸”,当时谁也没有能够明白司马懿的真正用意,后来司马师揣测了很久终于是明白了,他也第一次对外人谈及:

“父亲将炎儿名中的‘王’字和攸儿名中的‘心’去掉,意思就是让我们免去称王之心,从而令我们始终以魏臣的身份继续辅佐曹魏,即使是将来能够一统天下,我们也绝非帝王。”

司马师的揣测和邓艾不谋而合,但他更为在意的却是司马师本人的态度:

“既然如此,大将军打算遵照太傅的遗愿行事吗?”

这个问题让司马师思考了许久,但是他还是给予了邓艾明确的态度:

“至少在我活着的时候,司马家还是魏臣,绝不会做出谋朝篡位之事……”

答案符合了司马懿的临终遗愿,也符合了邓艾的期待,但是不知为什么,邓艾的心中却始终无法彻底安定下来,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不安,隐藏在对司马师信任阴影之下。

至于理由,连他自己都说不出来……

(九):废立

确定了废曹芳另立新君的方略之后,司马师便和司马昭开始正式动手全面实施。

在遴选曹魏宗室的成员过程中,司马师将目光主要放在了两个人的身上:

一个是彭城王曹据,他是曹操妾室环夫人所生,同时也是英年早逝之神童曹冲的弟弟;

而另一个则是郯县高贵乡公曹髦,他是东海定王曹霖之子,而曹霖生前受到魏文帝曹丕的喜爱,若不是司马懿等人暗中筹谋,甚至已经顶替曹睿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后来曹睿虽然碍于情面还是对曹霖很好,但却暗地里提防着他。

曹据和曹髦无论是人品或是才学都是宗室子弟之中数一数二的,而对于这两个人选,司马师在和司马昭、钟毓等人商议之后,都认为曹据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因此他们内部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决定改立曹据为帝。

可司马师毕竟身为人臣,且没有擅行废立之权,如果以他的名义来废黜曹芳改立曹据的话,恐怕会再度招致朝中的非议,更会引起高柔等曹魏有影响力之老臣的反对,从而失去对司马家的支持,甚至转化为对立的立场。

为此钟毓向司马师建议说:

“我们虽然没有权力废黜曹芳,但是有一个人却可以。”

司马昭很快就领会了他的意思:

“你的意思是……郭太后?”

钟毓笑道:

“正是,如今放眼朝中上下唯一有这个资格的人就只有太后娘娘一人而已,也只有她出面,才会让这次废立的风险降到最低。”

司马师认同了钟毓的见解:

“不错,既然如此的话,那我明日就进宫谒见太后,并与她商议这件事。”

对此司马昭考虑到司马师本人的身体状况,认为这件事不宜由他亲自去处理:

“大哥,还是让我去吧。”

钟毓虽然认可了司马昭不赞同司马师亲自进宫的想法,但也不同意由司马昭去:

“的确,废立之事非同小可,必须要步步谨慎才行,大将军和侯爷你们的地位非同小可,绝不能在明面儿上卷进去,无论如何司马家都不能与其扯上任何关系。”

听了钟毓的话后,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明白了他想要保护司马家的意图,司马师随即说道:

“如此以来,只能派遣一个和我们司马家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进宫去见太后了。”

这个人选看似范围很大,但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正因为此事非同小可,所以必须要派遣信得过的人,以及熟悉皇宫情形的人去才行,最好明面上不要和司马家有任何往来。

可是把这几个条件综合起来后,可选的人却寥寥无几。

突然间司马昭的脑海之中闪过一个念头:

“我看有一个人一定可以胜任……”

第二天晌午,身为魏帝曹芳的近侍之臣卫瓘,独自一人带着曹芳亲笔所写的诏书来到了郭太后所居住未央宫。

见到郭太后的卫瓘,将曹芳的诏书递呈给内侍并由其转交于郭太后详阅。

展开绢帛之后郭太后看到了曹芳有意禅让天子之位的字眼,顿时神情大变,随即口吻略显惊慌的质问卫瓘道: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陛下这皇帝当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行禅让这样鲁莽之事呢?”

很快郭太后就大致猜到了一些:

“难道是大将军他想要……”

“不,大将军并没有任何僭越之举,更没有任何僭越之念。”

为了打消郭太后的疑虑,卫瓘当即否定了她心中的猜想:

“陛下他即位之后从小便被权臣曹爽视作玩物,同时也公然软禁了太后,后来虽然太傅将其与太后解救出宫,但之后还是陆续遭到了有心之人的利用,譬如张缉父女、李丰、许允等人,甚至还发生了洛阳袭击这等旷古未闻的险情,虽然这些动乱都被大将军平定了,可是陛下却再也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和打击,他认为自己生性软弱,容易遭受旁人的撺掇,这样下去会愧对曹魏的历代先帝,所以才会主动选择退位让贤。”

卫瓘将话讲到了这个地步,郭太后的心中已经很清楚了,曹芳远没有他的上几辈帝王有雄心壮志,他没有撑起整个江山社稷的能力,整日活在战战兢兢之中对他来说的确是一种煎熬。

更何况这件事已经得到了司马师的同意,想要再改变已经很难了。

想到这里,郭太后问卫瓘说:

“陛下可有禅让之人选?”

卫瓘答:

“目下还没有,陛下从宗室子弟之中选择了两个人,一个是彭城王曹据,另一个是高贵乡公曹髦,他问及大将军的意见,可大将军认为此事不该由为臣者定夺,应当交由陛下和太后娘娘定夺,故此没有发表看法。”

“曹据和曹髦?”

久居深宫的郭太后对这两个远在封地并未谋面的人选并不了解,现在司马师将这两个人选推到自己面前,让她又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决断呢?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