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朱然的副将纵马快速赶到了他的身边,并在他的耳边小声嘀咕了几句,朱然听后再度大惊,因为副将对他所说的,居然是诸葛瑾派人前来通知自己后方的粮草供应已经断了,而蔡阳、安昌两个方向也有大批魏军向襄阳一带运动,如今他们已经失去了北伐曹魏的时机,所以请朱然在魏军对襄阳城的吴军完成反包围之前先行撤军,以免全军覆没。
这个消息对于朱然来说实在是来得太突然了,他原本以为曹彦已经将襄阳周边的全部兵马都调至襄阳设防,荆州已经已经没有兵马可以再对他形成威胁,但没想到的是司马懿居然还能再凭空变出兵马,这下子情势可就瞬间急转直下了……
想到这里朱然再也没有心思与司马懿在这里闲聊了,他立刻调转马头回到了营中,紧急向围攻襄阳、樊城的吕据和朱异传达命令,让他们白日里继续装作攻城的模样,等到了夜晚城中魏军没有防备的时候再火速收缩兵力柤中急行军,等和诸葛瑾会和之后再向南郡撤离。
等到朱然和朱异、吕据所部会合之后,尽管他们行事极为隐秘,但在打算原路撤离与柤中的诸葛瑾会合的路上,于维水一线遭遇了早已等候在那里的邓艾突然阻击,而襄阳、樊城的兵马也在荆州刺史胡质的指挥之下出城追击吴军。
眼看正面突围已经不可能,朱然只好改道转向江夏郡行进。
事实上诸葛瑾并没有向朱然派出任何的使者,而朱然所派出的心腹斥候,也早就被司马懿暗中监视,在到达半路的时候就被邓艾派人抓获了,司马懿见朱然已经力竭,不得已向诸葛瑾求援,于是便将计就计派人佯装诸葛瑾的使者,去向朱然通报所谓的“大批魏军向襄阳方向运动”的假消息,目的就是为了让朱然知难而退。
见朱然已经慌忙撤军,已经领兵占据了隆中、中庐等城池的司马懿,立刻向胡质、诸葛诞下达了追击朱然的命令,同时让维水南岸的邓艾向毫不知情的诸葛瑾发起突袭。
诸葛瑾见魏军突然来袭,一时间毫无防备,在招架不力的情况之下只能选择退军。
接下来就只剩下朱然这一路了,虽然朱然已经放弃了好不容易占领的魏国领土,但司马懿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他先前大肆征调的战马也正是为了追击撤退的吴军而准备的。
在魏军的一路穷追猛打之下,吴军的士气全然瓦解,在三州口(荆州、豫州、扬州三州交界处)被诸葛诞和胡质追上,吴军蒙受了一万余人死伤的惨重代价。
在出师之前,司马懿就曾经交代过胡质和诸葛诞,让他们追击至三州口即可刻,无论是否能够全歼朱然所部都不得再度向前追击。
可急功近利的诸葛诞见吴军已经溃不成军,歼灭他们现在正是大好时机,为了能够让司马懿立下更大的功勋,同样也为了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以赢得司马懿的青睐,他不顾司马懿的嘱咐以及胡质的反对,依旧率领兵马向吴国境内追击,结果在弋阳遭到了吴军的埋伏,幸好被及时赶到的胡质接应才免遭大难。
回到樊城之后,司马懿对诸葛诞急功近利、缺乏思量的鲁莽行径给予了严厉的训斥,并且还要当中以军法惩治他,好在邓艾和胡质站出来为诸葛诞说情,才使得他逃过惩处。
诸葛诞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却赶到非常的委屈,毕竟他认为自己这么做都是为了能够让司马懿取得更大的战果,从而重新树立在朝中的威望,而司马懿非但不体谅自己的一片忠心,居然还责怪自己,实在是太不通情理了……
眼看一路高奏凯歌的朱然都被重新出山的司马懿给打败了,孙权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没有再持续下去的意义了,于是便下令驻扎在七门堰的全琮和诸葛恪马上退兵返回吴境。
不甘心就这样再度折戟的诸葛恪,在将兵马撤至舒县的时候选择了原地驻扎,停止不走,之后他上表吴帝孙权,说司马懿不久必定会被召回,自己驻扎在吴魏边境可以相机行事。
孙权同意了他的想法。
吴军完全败退之后,上庸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
蜀帝刘禅见吴国四路兵马均已溃败,而司马师又亲自统兵上庸,刘禅知道司马懿对蒋琬的动向已经有所察觉和准备,本就对伐魏之事提不上劲的他,这次可算是找到了理由,彻底打消了让蒋琬沿水路东进魏兴、上庸的计划,下诏命令蒋琬不的轻举妄动。
至此,第三次吴蜀合纵被司马懿所终结,他仅仅凭借三万兵马就逼退了朱然和诸葛瑾的八万大军,同时还和司马师用疑兵之计震慑蜀国,使得曹魏所控制之下的荆州领土转危为安,并收复了被吴国占据的所有城池,完成了防御反击作战的胜利。
危月燕:厚积薄发上:被召京师厚功虚赏,擢升公休连
司马懿不费吹灰之力,甚至几乎在没有和吴军正面交手的情况之下,就逼迫朱然主动从襄樊战场退却,使得吴军的节奏和士气出现混乱,拆散了诸葛瑾和朱然之间的联系和默契,分兵击退了他们。
这样的战果使得司马懿的声望再度达到了顶峰,捷报传回洛阳之后满朝皆为此而欢欣鼓舞,魏少帝曹芳也终于是松了一口气,对群臣夸赞司马懿说:
“此次若非太傅力挽狂澜,恐怕荆州会就此落入吴国的手中了,那么朕将来又有何面目去见开创我大魏基业的先帝们呢?由此可见我大魏可以没有任何人,但唯独不可没有太傅!”
或许是因为司马懿解除了从自己即位以来最大的一场危难,使得曹芳给与了司马懿极高的评价,而对于同样身为荆州战场最高指挥者的曹彦,曹芳却并没有只言片语的评价,事实上就算是曹芳想要正眼看待曹彦,可曹彦也实在是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战绩,接连丢失了荆州南境大半领土不说,还闹出了战时兵变这等滑稽的事情,更差点丢失了襄阳城。
曹芳在说这些话褒奖司马懿的同时,也给了在场的曹爽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他们想方设法夺走了司马懿的兵权,却还是眼睁睁的看着他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勋。
所谓的人算不如天算,可能就是如此吧……
散朝之后,灰头土脸的曹爽回到了自己的府中后不久,丁谥、邓飏以及何晏三人便来到了他的家中拜访,讨论应对今后局势变化的方略。
丁谥叹了口气说道:“哎,大将军当日若是在元则先生领兵之事表明态度的话,恐怕事情也不会闹到这个地步了……”
这时坐在一旁的何晏冷冷笑道:
“难道说大司农前去统兵,就能够保证击退朱然吗?”
一直以来邓飏都知道何晏和桓范之间的矛盾,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是没有丝毫让人惊讶之处的,况且事情已经落到这个地步了,再争吵下去也没有任何的意义,以曹爽的智慧也未必会想得那么深远,于是他便开口对曹爽说:
“大将军,司马懿现在仍旧在襄阳境内与荆州刺史胡质一同安顿战后事宜,令弟曹彦都督已经被基本架空,长此以往下去,朝廷的方向可能会发生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变化,眼下我们应该做的是立刻召司马懿回朝,以免他继续在荆州散播影响力。”
邓飏的这一点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虽然“台中三狗”是各怀鬼胎,各有各的利益和算筹,但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希望与自己利益相悖的司马懿及其司马一族势力做大。
从邵陵侯府出来之后,邓飏就火急火燎的赶往了桓范所居住的大司农府。
此时的桓范正一身白衣的站在水池边,静静的俯视着水流之中游动的鱼儿,还时不时的从左手捧着的木钵之中捻出少许的颗粒状鱼食轻轻洒在水面上。
“如今都快火烧眉毛了,大司农你居然还有如此兴致,实在是令在下感到敬佩啊。”
桓范看上起并不像曹爽、丁谥等人那样的慌张,显得非常平静:
“这个时候难道慌慌张张的会对局面有什么帮助吗?”
说罢桓范转过身将木钵递到了邓飏的手中,随后将双手背在身后:
“司马懿击退朱然、保住了襄阳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曹爽中了钟毓的计谋对我心生猜忌,从而改变主意坐视司马懿重新夺回了兵权,这的确是我对司马懿防备不够,但司马懿想要就此返回权力中心,我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