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一连过去了两个多月,虽然司马懿采取了围而不打、切断襄平与外界一切联系的方法打算将襄平围城一座孤城,但城中对东吴援军殷殷期待的百姓却并没有看到吴军的一兵一卒,这时有些人的内心开始怀疑了:
援军真的会来吗?
不久,对司马懿顷刻之间便能攻破素有铁城之称的辽隧感到无比震惊的毌丘俭,害怕司马懿一旦攻入襄平,那么自己就真的半点功劳就没有了,于是他也提军以协助司马懿为由赶到了襄平外围,参与了铁壁包围。
正当所有人都认为司马懿攻陷襄平是迟早的事之时,辽东迎来了罕见的长期降雨,辽水的水位不断暴涨,淹没了很多地方,并且有向襄平城外蔓延的趋势。
这下子公孙渊及城中的守军百姓都认为是上天帮助了他们,司马懿为了避免大军皆被淹没必然会撤军,到那时就算是东吴的军队不来襄平之围也可不战而解。
毌丘俭和文钦也慌了神,他们急忙赶到了司马懿的中军幕府之中,希望司马懿能够率领大军先行撤出襄平外围,暂且到首山之上暂避,司马懿却并不同意这个建议,依旧维持现有的军阵态势,并且第一次当着毌丘俭和文钦的面下了一道铁令:
“再有人敢言撤军迁营者,不论是谁立斩不赦!”
对此毌丘俭和文钦也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陪司马懿一同坚守在襄平外围。
但是胡遵建议司马懿趁着洪水还没有波及到襄平之际,加紧时间强攻襄平城。
对此司马懿也没有采纳,他反而下令包围圈向外扩大十五里,非但没有加剧进攻的步伐,反而越来越有示弱之相。
公孙渊见状更加认为司马懿不久必然会撤退,所以派遣士兵出城在城郊外打柴牧马,借此测试司马懿的态度,胡遵请求率兵出击,司马懿没有准允而是放之任之。
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司马懿这么做的用意,于是有人便问道:
“太尉大人先前攻上庸之时,八路齐进,昼夜不停,创造了在一旬半的时间内攻陷新城、擒斩孟达的奇迹。今日同样是远道而来,太尉大人为什么反而放缓了进攻的步伐呢?”
对此司马懿解释说:
“当年老夫率军攻打新城之时,孟达城中的士兵数量少但粮食却很多,我们虽然人数是孟达的四倍,但因急行军所以随军携带并不多,甚至连一个月的供给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奇袭、强袭之外根本没有其他快速破城之法,就算是一比二、一比三的伤亡代价,只要能够攻陷新城,消除孟达北上协同诸葛亮作战的隐患那也是值得的。而今日公孙渊在我们围城之前就已经撤回了近十二万人的兵马,而我军连同毌丘俭的人马在内也不过才十万人,在兵力对比上我们不如公孙渊,但围城却能让他的粮草供给陷入断绝状态,而我军则可源源不断的从周边获得粮草补给,长期消耗下去城中必然会军心大乱,到那时襄平城可不攻自破。两军作战,尤其是攻坚战,往往决定胜负的并不是手中持有兵力的多寡,更多的时候是取决于城防和粮食……”
先前司马懿攻破辽隧之时,朝中为此而欢欣鼓舞,但数月以来司马懿在围攻襄平的问题上却迟迟没有任何进展,这时曹爽认为是个可以将司马懿召回朝廷的大好时机,如此以来只要司马懿没能攻陷襄平、消灭公孙渊,那么先前的辽隧之战也就会显得不值一提了。
于是曹爽在没有征得桓范意见的前提之下,联合了一些朝中的心腹在朝堂之上上疏曹睿,他们以雨大敌强、消耗下去恐生变故为由,况且司马懿已经在攻势上呈现出退让和缓和之势,因此他们请曹睿召回司马懿,待雨季、洪水退去之后再行出征灭燕。
这些话刚一说出口就遭到了蒋济、高柔等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如今司马懿已经包围了襄平并且阻断了城内和外界的一切联系,破城只是时日的问题,若是就因为区区水患就撤军的话,那么先前的努力就全都功亏一篑了。
曹睿听了两派的意见之后,突然笑道:
“司马懿善于临危制变,既然他选择这么做必然是有自己的算筹,依朕看来生擒公孙渊之日恐怕指日可待了……”
(八)
又过了一个月,漫长的雨季结束了,洪水也没有像公孙渊和毌丘俭认为的那样席卷襄平城下,还未到首山便退去了。
而此时城中也因为洪水的退去和毫无踪影的吴军而倍感失落,军心士气亦大幅度锐减,此时司马懿抓准战机立刻在襄平城外堆起石丘,造起瞭望楼,并让胡遵和牛金在围城不攻的这段期间内所造出的三十多架霹雳车全部集结于城墙之外。
亲自登上瞭望楼的他远眺着被围数月的襄平城,长叹一口气说道:
“时机到了,也差不多该做个了结了……”
司马师领会了他的意思,站在瞭望楼上挥动着手中的红色旗帜,胡奋、牛金和胡遵得到命令之后当即下令井阑中的弓箭手以及地面上待命霹雳车对襄平城发起总攻。
一时间箭石漫天乱飞,顷刻间如陨石暴雨一般倾泻于襄平城内,整个襄平城都仿佛震动了起来,城内哀嚎声遍野,甚至传到了远在围堑之外的司马懿耳中。
想到受箭石之灾的不仅仅是公孙渊那负隅顽抗的军队,还有无辜的平民百姓,司马懿觉得自己和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没有区别,可眼下他身为魏军统帅,自然要以破城取胜为优先,至于其他的人个人情感,只能为其而让路。
他想起了自己视为一生之对手的诸葛亮,不禁叹息道:
“昔日孔明围陈仓而不下之时,尚没有想到运用他亲自研制的霹雳车攻城,那是因为他不想伤及城中的无辜百姓,而我曾经也和他一样,但现在,我自己都不认识我自己了……”
在霹雳车和弓箭手的连日袭击之下,襄平城中的公孙渊又惊又怕,且城中的粮草已经耗尽,百姓和军士们为了填饱肚子甚至开始人吃人,襄平城变成了人间炼狱。
不久难以忍受的杨祚带领本部人马三千人连夜逃出了襄平向司马懿投降。
当时司马师问及城中的情形时,杨祚回想起那些令人发指的血腥惨状,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惨啊!城中的粮草已经断绝了数十天了,百姓们也都已经不是人了,他们为了活下去像是野兽一般在锅中煮着人的尸体!”
所有人听后都倍觉震撼,就连司马懿本人也没有料想到城内居然会变成这样,但他却依旧过保持常人难以理解的冷静:
“看样子公孙渊投降之日不远了……”
果然,三天之后,再也坚持不下去的公孙渊终于决定向司马懿请降,但公孙渊本人并没有亲自出城,而是派出了他任命的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携带随从前往司马懿营中。
司马懿刚一看到王建和柳甫,根本不和他们对话便下令将他们二人斩首,同时亲自写下檄文交给他们二人携带而来的随从,檄文的大致意思是:
昔日楚和郑是并列的国家,郑伯尚且肉袒牵羊而迎楚军。孤家为王者大臣,位在上公,而王建等要我解围退兵,如楚郑一样同列相待。二人年老胡涂,必是传话不符原意,已经将他们斩首。若还有话要说,可再派年少明智果决的人来。
公孙渊看到檄文之后,又派侍中卫演请求向司马懿投降,并答应让自己的儿子公孙修当人质,恳请放过自己一条性命。
司马懿对出使的卫演用冰冷的口吻说道:
“作战的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剩下也只有投降和死亡两条路可以选择了,如今襄平城中的粮草已经耗尽,军心溃散,不能战亦无力坚守,而我军又将襄平围的如铁桶一般,公孙渊想逃走也不可能了,公孙渊若是不肯亲自出城归降于老夫,那就是决心要以死谢罪了,不需要再送什么人质!”
这次司马懿没有斩杀出使的卫演而是放他回城,卫演见到公孙渊后将司马懿的原话告诉了他,公孙渊这才感到无比的绝望,他的心中早就抱定了宗旨,除非得到司马懿书面上答应放他一条生路的条件,否则他是绝对不会出城投降的,如今司马懿的态度非常明显,他自然也是不甘愿就这样任人宰割的,于是便带着自己的儿子公孙修率领骑兵六百余人趁夜向东南方向逃窜,意欲在马訾水的入海口登船逃亡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