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萧雯的一生(26)

作者:文小琼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萧雯所在的班级叫47班,准确来说,叫初一47班,等到上初二的时候,就叫初二47班,以此类推,等到上初三的时候,就叫初三47班。也就是说,这个数字“47”会陪伴她整整三年。而这届的初一年级,共有6个班,从45班开始,到50班结束。

47班的班主任叫江语嫣,是个刚毕业两年的英语老师,这是她第一次当班主任,却迟迟不见班上第一名的学生前来报到,又没有对方的联系方式,早已急得坐立不安了。幸好,在距离报名截止日期只剩下最后两个小时的时候,萧雯和她的姑姑出现了,总算顺利完成了注册,一个都不少。

升入初中,一切都很新鲜,生活突然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了,与此同时,课业也越来越繁重了。萧雯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开始为三年后的中考而努力奋斗了。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她很珍惜,同时也很清醒,只有保持最好的成绩,她才能一直一直读书,才能有机会考上大学……

为了保住第一名的“江湖地位”,萧雯在学校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周末在家的时候,一有空闲时间就看书背课文写作业。还好皇天不负有心人,第一个学期结束后,萧雯如愿考出了班级第一名、年级前三名的好成绩。2001年的春节,萧家兴带着王丽芳、萧霏一起回家过年,得知萧雯考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萧家兴看起来很高兴,但也只是笑了笑,然后一脸严肃地说道:“不要骄傲,继续努力!”

在萧家兴的心里,似乎从来没有萧雯这个女儿,什么衣服鞋子,什么零食玩具,从来都没有为她购买过或张罗过,更别提什么宠爱啊疼惜啊之类的话了。萧雯也从未奢望过父亲的表扬,只希望他看在她成绩好的份上,能够让她继续上学读书,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可惜,所谓“奢望”,顾名思义,就是难以达到的目标、不切实际的指望,或者难以得到的东西、抱有幻想的态度。在往后的求学路上,萧雯一直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父亲一不痛快就不让她上学了。

这几年,萧家兴在外面混得不好,婚姻也一度亮起了红灯,这次带王丽芳和萧霏母女俩回家过年,也是应了老爷子萧天佑的要求,不得不一起回来。一大家子好不容易团聚了,萧天佑建议他们四家十四口一起吃个年夜饭,于是,大年二十九这天晚上,萧家所有人破天荒地团聚一堂了。

大年初二,王丽芳一大早就带着萧霏回娘家了,而且这一去就是十来天。春节假期总是过得飞快,很快就到了元宵节,那天下了一天的小雨,晚上,萧雯早早就睡下了,按理来说,这一夜过完了,大年也就过完了,到时候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正月十六这天早上,萧雯早早地起来了,发现父亲萧家兴不在家里,便起身去爷爷奶奶家,却在半路上遇到了婶婶杨慧玲,只见她似笑非笑,还神秘兮兮地说道:“你爷爷,凌晨的时候走了。”

脑袋突然“嗡”的一下,萧雯感觉自己的天都塌下来了。这时,她莫名其妙地闻到了一股腐朽的臭味,好像是臭水沟的气味,也好像是……死亡的气味。据说,她的爷爷萧天佑是吃药自杀的,因为不想拖累妻子和儿女,所以选择主动离开这个世界。

没想到,那么老实且善良的一个人,就这样草草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家里的顶梁柱、主心骨突然没了,江小娟就像失了魂魄一样,大哭大闹了一场,逢人就不停地诉说:“晚上人还好好的,一直拉着我说谢谢我,还说来生做牛做马也要报答我,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没过多久,她就变得异常沉默起来,一米六几的个子也一下子变矮了许多,每到阴雨天的时候,她就会这里痛、那里痛。而萧雯,总会莫名其妙地闻到一股死亡的气息,好像会随时失去这个最爱自己、也是自己最爱的人似的。

作者有话要说:一边写,一边哭,太难受了,快写不下去了……

☆、讨论/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内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以下情景:

01

A一名住校的中学生,有一次,她生病了,给家里打电话,因为妈妈是护士,她想问妈妈可以吃些什么药,结果,妈妈因为特别担心,连夜从镇上赶来学校。

当时,A非常感动,之后却很内疚,内疚到自责,觉得自己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这么大的人了,还要父母如此地担心。后来,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她都不敢和妈妈说,因为内疚感让她很难受,为了避免自己对妈妈的内疚,所以她尽可能的避开妈妈,所以有事情也不愿意和家里说。

02

B和父母逛商场的时候,看到有钢琴表演,就觉得挺好玩的。父母看孩子好像对钢琴有点兴趣,就给孩子买了一架钢琴,还给孩子报了培训班。

但是,B不大愿意用玩的时间来练钢琴,父母就开始流泪控诉:“你看家里省吃俭用,辛辛苦苦供你读书学习,我们赚钱也不容易,钢琴这么贵买回来,你说不练就不练了,我们那么辛苦培养你,我们容易吗?”

很多的父母,往往会用这种方式催化了孩子的内疚感,用内疚感去控制这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会内化这个部分,在他其他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容易把责任归咎在自己身上,认为都是自己不好而造成的,他就会常常的感到内疚。

03

C在学校因为成绩不好,家长说:“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养你有什么用!” 实际情况可能是,该家长小时候没能在学校中表现出色,并且因此感到内疚和沮丧。在自己孩子未取得理想成绩的事实面前,将自己的内疚,沮丧或者愤怒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受到加倍的沮丧和愧疚。

这种情况下的孩子要么接受愧疚感,加倍努力地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当然,也有可能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取得学业上的成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一种无论怎样努力都注定失败的信念。更有极端者会在这种愧疚和绝望中选择结束自己的一生。

04

D小时候和弟弟妹妹们生活在一起,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D经常为弟弟妹妹们无法得到母爱,感到深深的自责。成年后,他努力让这个家变得更好,无条件地帮助家人。

幼年时,为弟弟妹妹无法得到母爱感到内疚,实际上是对自己无法得到爱的自怜。成年之后,他仍然保留了幼年时的早期经验:一旦自己心里有内疚感、罪恶感,便会通过向别人付出来让自己良心安宁。但这并不是真实的爱,而是一种起源于心理失衡的操控,通过不断让别人感到亏欠,从而“捆住”对方,使对方离不开自己。

内疚者的初衷,是获得很多很多的爱,但他们的行为却如同黑洞,让所爱之人不堪重负。

以上,对“内疚”的探讨其实是在谈原生家庭对我们道德感造成的影响。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感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后天环境中习得的。而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愧疚感和负罪感,都能在家庭教养的环境中找到或多或少的线索。

1、人为什么会产生内疚感呢?

心理学家克莱因认为,婴儿在刚出生的头三个月,在妈妈的悉心照顾下,会感到非常的满足,因为妈妈的□□会及时出现。

但是渐渐的,婴儿会发现当自己饿的时候,妈妈的□□并不总是会及时出现。这个等待的过程,就会让他感到绝望,焦虑和愤怒。

婴儿的内心会产生强烈的破坏性的冲动,幻想着要毁灭这个妈妈,所以当妈妈的□□出现的时候,婴儿可能就会用撕咬的方式去弄疼妈妈。这时的婴儿是在释放他们愤怒的情绪,实施攻击和报复。

由于小婴儿分不清现实和幻想,他会认为在幻想中渴望的事情真实的发生了,他以为他毁灭了妈妈。这时候,孩子又会生出一种恐惧,出于对丧失爱的客体的恐惧。因为他恨的这个妈妈,也是她所爱的妈妈。

最初的内疚感,就这样产生了。

所以克莱因认为,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内疚感的来源。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发现我们对自己所爱的人,有强烈的恨意或攻击性的冲动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担忧和内疚,婴儿也是如此。

上一篇:综凭心而动下一篇:二饮红影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