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敬亭山(9)

作者:俗名君滢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方才那两声仓皇的脚步声仿若是石头扔入两人心涟,惊起波波荡漾。

林安一个转身,忽而一把将宋敬亭的肩膀搂住,站在他侧面,大声道:“看在曾一同出生入死的份上,你就满足了老弟这个小小的请求吧。”一边说,眼睛一边不露痕迹地看向有动静的那一处。

只是那里并无一人。她将手从宋敬亭肩上放下来,疑惑道:

“难不成是听错了?”

“不。”宋敬亭眼下泛着冷光,“只是个聪明的探子,知晓暴露痕迹,便立即退了。”

林安点头:“不知道是什么人,竟然在玉林军中都如此胆大猖狂。”

宋敬亭看着近在咫尺的他,问道:“是不是你在京城得罪了什么人?这探子可是在你从京城回西北后才有的。”

他这样一说,林安心下便有三分猜测。

怕是那王从景,想要打听她的消息,便让人盯住她。

但这事不可能同宋敬亭道明,便道:“或许是错觉也不一定,待再有下次,再说吧。”

宋敬亭垂眼看着她并不说话,他即便不苟言笑但聪慧无比,一眼便看出了林安有事瞒着他,但他不是那刨根问底的人,便随她去了。

……

只是林安没想到这打脸来的措不及防!几日后那人又来了。

这一回那探子脚步放的极轻,若是不仔细听便有可能忽略掉。幸而林安与宋敬亭耳力实在是翘楚于众人……

但此时,林安却被白敬亭用莫名的眼神看着,仔细一看,那眼神中仿若有着几丝嘲讽,林安呵呵笑,带着宋敬亭走向拐弯之处。

趁着营帐的遮挡,回眸正好看到了那跟了一段时间的探子。看清了后,却让她有几分讶异,因为那是她在火头军经常看到的一人,为人十分爽朗大方,林安也甚是喜欢他。

拐过弯后,心知肚明林安在做什么的宋敬亭便问他:“看清楚了吗?”

林安收起讶异,对他笑道:“没有。”

但宋敬亭身高九尺,即便林安想有心隐瞒,也被他将神色看得一清二楚。只是他依旧不过问。

林安此时心下却有了几分思量。

并非是她不愿将这人明说,但王从景她并非没有听闻,那人跟朝中所有的武将关系恶劣,若是被其他人知晓了她与王从景有几分来往,捅到吴端那儿去怕是又要生波澜。

她只能晚上去探探那探子的虚实。

*

夜晚,明月被掩入云层,天地一片昏暗。

林安知晓那人要准备第二日的早膳,今夜必定会回得迟些,她趁着四下无人,钻进了那人的营帐。

那人与其余另外三人同住,想找到些许痕迹便有些难,林安将这处柜中搜完,又去到另一处。

然而难处并非在搜,而在放。

不想打草惊蛇便只能将拿出来看的东西按原样放回去。

但幸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她找出了端倪。

在靠墙的柜上竟然夹杂着好一沓信件,表面一看都是家书,但写家书纸却不是普通的纸,而是中间有一层夹层。

撕开夹层,将里头的密信拿出来,夜晚昏暗,然而林安却瞧见上头赫赫然写着她的姓名!未及待她细看,便听到脚步声出现在帐外!

林安急急将手中的书信塞入怀中,躲进另一头床榻的夹缝下。

那人进门,林安透过缝隙仔细瞧看,却正是那跟踪她的探子。

她将脑袋收回,静静听着他的动静。

许是累极,那人一阵悉悉索索将衣服解去,倒头在床榻上,不稍几息,便发出绵长的呼吸声。

林安仍旧躲在夹缝中,多等了半炷香的时间,待那人确实睡得雷打不动后,才小心翼翼地从里头出来。

又弯腰在门侧听着动静,只待门外一分动静也无,才速速离去。

……

……

第十六章

一路上提心吊胆后林安回到营帐,待进入营帐后才稍稍放下心来。

只是没想到,一回头,便瞧见了一双眼睛。林安心头猛一跳,一口气梗在喉头。她定睛一看,原来是宋敬亭。

林安慢慢裂开嘴角,轻声道:“怎的这么晚还没睡?”

宋敬亭不答话,只是看着她。他并非不知晓林安对他有隐瞒,但此行鬼鬼祟祟,若是不解释几分则无法让宋敬亭对她放心。

林安点亮一盏灯,对着昏黄的烛火,将拿到的密信从怀中取出来,对着灯下细细察看:

“玉林军都伯林安,为人聪慧,行事谨慎,将他盯紧,莫要露出马脚。”

只这一句话,看完之后将它交给宋敬亭:“我此行前去京城,怕是已被人盯上。”她如此说道。

敌在暗,我在明。若是林安对王从景知根知底她反而安心,然而她如今只知晓一人,两方如此悬殊,林安认为还是多一人知晓她被盯着的事情比较安心。

宋敬亭武功高超,二人又是好友,如此,她还能少吃些亏。

他将信件接过,由上往下的一眼,声音清冷:“这便是你去了那人营帐中拿到的?”

林安点头:“是。”又说道,“只看了这一封,那人便回来了,所以我藏在那儿,待那人睡着了才回来。”

她说这话,宋敬亭才细细地看起手中信件,边问:“你可知晓得罪上何人了?”

同在屋檐下,林安对着这个问题,既无法回答,也无法隐瞒,想了想,将这几日行程和他说了:“先前下榻在礼部何尚书府中,又去了王丞相府宅拜访,除此之外,并非有其他行程。”

“王慎真那厮府中?”他这样问。

“是的。”

宋敬亭闻言沉默了半响,后又将信件交还给她,只说:“此事再另行商讨,不早了,早点休息吧。”

他如此说,林安也不便再多说,拿着信件将它放妥帖,便上塌入睡了。

次日,在熙正帝诏令下,玉林军张贴了要招兵的讯息,消息从西北传到大江南北,引起一片市井传言。

去年那场西北战争都有传闻,死伤数万,有命去或许没命回,但朝中发了诏令,希望家中有两个儿子的人家能有一儿参军,军饷按月发,可代发回家中。

此令一出,便有些穷苦人家希望将儿子送到西北,以缓家中艰辛。

大梁朝廷虽富庶,但大多是以江南等地因商贸做起了政绩,而晋阳、金筑等地却因天干气燥等问题而粮食不足,乃至于许多人家吃食不足,甚至还出现了吃树皮、吃草根等现象。

此时听闻了军中三、四月要招兵,玉林军自建军以来风评便如春风吹草般见长,所以许多人家便愿意让儿子从眼下便去往西北,莫要误了招兵时日。

乃至于军中许多人便有了唏嘘之感,特别是先前一茬进军的人。

而朝廷之中便有许多人有言语,本身先前因西北之战时便是举国之大力,而今停了之后,不仅让吴端有了更大的盛名,如今又要招兵买马。西北多年,更怕吴端生出不臣之心。

朝中谏吏等人,整日便盯着吴端生出许多话语,什么二心,什么功高震主,听得熙正帝烦不胜烦,直在朝会时指着这些人的脑袋骂,让他们有本事便跟着吴端打战,若是能在玉林军立下军功,他立马撤了吴端让他们当将军。

此话一出,许多人才闭上了嘴巴,直当鹌鹑。

而此时熙正帝算是明白了,虽然他也担忧吴端有持功而无所恃之嫌,更罔论这群文官的嘴不断嚼言,但朝中此时却无任何人能取代吴端坐镇西北。

“那说的再多有什么用,还不是放屁。”熙正帝此时这样对身边大太监这样骂道。

大太监不随意罔论朝堂大事,只对熙正帝恭敬道:“要不陛下去贵妃娘娘宫里坐坐,陛下不是最喜欢跟贵妃娘娘谈心了吗?”他这样建议。

熙正帝一听他提起,便想到了贵妃的软言软语,说了句:“不错。”抬步便往贵妃宫中而去。

……

……

第十七章

次日,一封诏令随着夏风吹进了西北。

手握诏令的,是熙正帝派往玉林军的监军。

这股夏风吹得人始料不及。

而吴端,再次感受到了朝廷的威压,如此沉重又让人彷徨。

监军姓吴名和,曾在丞相府中当过主簿,官职微小。但要当监军的人绝不能是皇亲国戚与朝廷肱骨,毕竟吴端为熙正帝所恐已是朝内外人尽皆知。而派了吴和当监军,已是破格提拔。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