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魏晋(333)

“哼,有钱了不起啊。”同伴有些向往地道,“也不知王将军如今打到哪里了。”

但要说羡慕却是没有的,王绕是北方猛将王虎在一次征战中救回来的孩子,懂得书写,就被他资助去北方读了医学生,这些年都是一个人在学校生活,不像自己家庭美满。

两人进了城,又险些迷路,没办法,如今的洛阳,就是一个大工地,一天三变。

地下的水道已经封顶,各坊的水井和明渠都挖完了,一些重点的坊市地下还用水塔和陶瓷管通了水,但听说这个冬天送水容易冻裂,所以冬季是不会供水的。

万象神宫的一层已经修筑的差不多了,最靠近的宫廷的街道已经焕然一新,形成了一片新居民区,王绕他们二人就住在这里,这里还是整个洛阳的官邸,崔令尹和她的属官也住在这里,平日也都在这时履职,就是房少有点拥挤,除了崔令尹,基本都是两人同住。

王绕回到住处,便看到一名俊美又有些桀骜的少年正坐在树下,独对棋盘,气质孤高而骄横,视众生如无物。

他切了一声,背着药箱回屋了。

这少年是王悦的弟弟王恬,也不知王导怎么教的儿子,都能教王悦那样的君子了,怎么还能养出这样一个没事找事的孽障。

不过天下不是的父母多了,也不缺这一两个。

他有些讽刺地想着,继续翻看医书。

没一会儿,外边就吵了起来,应该是那个王恬又怼人了。

最近崔令尹想要重建洛阳的官署,提拔了不少新人,这王恬便想在崔令尹治下一展长才,但他除了棋艺还真没什么好一展的,于是便不服,成天阴阳怪气。

王绕不想理会,但外边声音越吵越大,让他看不下书,心生烦躁之下,便推门而出,准备和众人一起,怼到这个王恬怀疑人生。

……

王悦安抚完每天必要闹着回家的司马邺,才一回来,就被一群怒火中烧的同事围绕,让他管好自己的弟弟。

他于是立刻明白,阿弟必是又在口舌之争中一以挡百,赢得胜利。

唉,阿弟在建邺时便是谈玄争论的好手,北方这些实成人,哪会是他的对手。

于是只能一一道歉,并且表示一定会训斥弟弟,说服弟弟,让他早点回家。

他素来人望不错,众人也不为难他,纷纷散去。

王悦没去看弟弟,反正说了他也不会听,他还有自己的事情,于是转身去找了崔令尹。

崔令尹这几日都在视察洛阳防务,整天神出鬼没,王悦找了她好几次,终于在今天逮住了她。

“今日又有上千流民在城外盘踞,想入洛阳,”王悦有些忧心地提起此事,“自去岁以来,进入洛阳的流民已近两万,其中不乏有匈奴奸细,当加强戒备,多查来历,以免多生事端。”

“此言有理,你去办就是。”崔鸢当然也明白这点,又问道,“学校的事情,如何了?”

“如今已经招收学子四百余,按学习速度,分成了十余个班,但所在的旧宅甚是简陋,入秋之前,还是得及时翻新校房。”王悦对这些事都心中有数,回答的甚快。

“有些少啊,我还以为会有更多人来。”

“洛阳毕竟荒废许久,我们学校虽是不收学资,然还是要自带饭食,自然为难。”这并不光是一饭的事情,一个懂事的半大孩子可以收拾家务、做些零碎补贴家用、照顾弟弟妹妹,一进一出之间,就可能让生活难以为继。

“你继续看着,这也不是一时半会之事,”崔鸢转入下一个话题,“陛下已经准许,将在洛阳之北修筑长桥,贯通河水,到时,必会调拨来大量工匠,你派人的准备粮草和居所。”

“是。”王悦心中一喜,他当然知道一座大桥对洛阳意味着什么,准备回去就告诉小伙伴和弟弟这个好消息,让他们对在洛阳奋斗更有斗志。

“行吧,你也累了一天,回去带孩子吧。”崔鸢挥手道。

第269章 无心插柳

仲夏,长江还在梅期,阴雨绵延。

好不容易放晴,农人们都忙着将生霉的衣物被褥拿出来晒晒,免得生病。

还有些人,便趁着雨后,去林中采些菌子,补贴家用。

南阳郡,位于荆州之北,洛阳之南,自古便是繁华之地,古楚国在此定都了近四百年,直到后来秦国名将白起以水淹楚都,将都城十万淹没的同时,也冲出一条水渠,让南阳盆地有了堪比都江堰、郑国渠的知名水利——白起渠。

此地人口鼎盛时,甚至有两百四十万,水利发达,素来是洛阳最重要的粮食来源。

宛城是南阳郡的郡治。

相比于荆州其它地方,南阳盆地的局面最近有些紧张。

宛城是一位叫荀崧的官吏治下,他来自天下闻名的颍川荀氏,担任平南将军,驻守宛城还是因为当年太子司马邺被绑到了这里,他的族兄,司马邺的舅舅也是颍川荀氏出生,于是荀崧便临时被安排了平南将军这一职位,一直驻守宛城到如今。

这期间也算他运气好,前期,荆州的两杜在对掐,后来,两杜和陶侃对掐,再后来,肖妃来到荆州,靠着自己知晓的历史知识合纵边横,基本平稳了荆州局势,结果就是杜曾陶侃都投奔了北方,安心为南攻做准备,占据宛城荀崧苟的很出色,大家都没理他。

直到南方投降,荀崧见大势已去,也很识实务地向女帝投降,在徐策带兵来时献上户籍和军队,并没有做什么抵抗。

而且,北方来的官吏并没有直接解他的职,而是让他在一旁协助管理政事。

毕竟他在此地数年,还算熟悉,也没穷兵黩武,反而将治下的南阳之地打理得还算安宁。

……

一名身着戎装、十二三岁的少女提着长枪,跟在徐策身后。

徐策走在林间,正检查一处菌棚。

这菌棚是他派人教导南阳这里的农人建立的,也不需要什么专业指导,只需要在背光的山崖下,将木头像草棚一样搭起来,再将菌丝种进木头缝隙里,等到雨后,便能得来许多菌子。

将这些菌子晒干,便用这个在商队里换些盐铁。

虽然不多,但总是个补益。

当然,还有推广曲辕犁这些个农事专业,还有让农人种些葡萄,等到夏天,会有酒坊来收葡萄。

葡萄酿酒不耗费粮食,副产品又是血吸虫病的特效药,也是致富极好的补益,唯一要劝的是让他们不要私酿,因为自酿的葡萄酒会自然产生甲醇,没经过除去的工艺,喝多了容易出事。

北方现行的政策就是大城市发展商来,农村则尽力挖掘新的生产资料,毕竟,如果只用粮食生产的那点收益,温饱都是很难的。

同时,还要宣传养猪,晋时养猪的农户很少,不是不会,而是猪崽太贵了,一般贫户根本买不起,更何况养呢?

而这个问题,在的北方养殖专业的玩家干涉下,正在被很快解决——这十年来,他们已经培育出了一胎能下二十多个崽的老母猪,让种猪的价格低到贫户只要咬咬牙,就能买一头的地步。

南阳这个郡虽然是新收的,但徐策还是调了一些牲口幼崽,在去年时以一种较低的价格在这里出售。

而这些政策,在今年都表现的不错,去年敢大力跟进、养猪种葡萄的贫农们,今年都获得了相当不菲的收益,虽然在徐策看来,这点收益仅仅是让他们能盖加一间茅草屋子,但那些没有搭上第一波的农人们,都眼红得快要滴出血了。

“所以,这些农户们有了钱,你的东西才能卖出去,这样,大家都能过得更好?”身穿戎装的女孩儿跟在他身边,偏着头问。

“不错,”徐策叮嘱了种菌的农户注意着些,不要混进不认识的菌菇,便带着少女走出这阴暗幽闭的山林,“如果只是贩卖那些口脂镜子,世家便会更狠地压榨佃户,让人生活的更难,这不是陛下想要的。”

“原来如此!”女孩恍然大悟,“陛下真是明君,竟然能悟出如此真理。”

徐策点点头,翻身上马,准备巡视下一个村子。

荀灌策马追上他:“徐将军,我能去北方见陛下吗?”

徐策摇头:“陛下不是那么容易见到的,除非有功勋或者要事。”

荀灌目光明亮,笑道:“如果我能入你麾下,征战关中,可能见到陛下?”

九州月下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