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女谋生记(464)

林渊感叹道,“平阳城看似不小,但对比整个大乾国来说,却要小了许多。世家、勋贵之家中不少不是嫡系,而是旁支,王爷放出风,开荒令乃是平阳城封地独有的变革,外人看来,此举不会影响到别处。所以即使世家旁支有所影响,他们也不会主动和王爷撕破脸。比如那崔家,清远崔家门户多大,可说到底平阳城的崔家,不过是他们的一支,而且是旁支,王爷打击他们,也无非是损失这么一支。王爷遭受漕帮偷袭是真,崔家囤积粮食和薛家共商是真,这就足够王爷找到理由对他们出手。薛家是簪缨之家,但年前秋季,他们已经被王爷收拾一番,元气大伤,他们有心无力和王爷对抗。傅家多方经营,族中练武的子弟不少,但年前在军中经营的三房早就王爷废了,剩下的一些又怎么能抵挡住谢家和霍家联手?”

林凡生缓缓点头,面露赞许之色,“你说的有理。王爷成功,一来是因为在平阳城经营多年,手中有一批可用之人,占据了天和地利,其二,平阳城说到底还是太小,大多的世家手伸不进来,王爷又出手是事出有因,别人也不好说什么。但凡这事如果是朝廷统一颁发的法令,必然会引起天下大乱。”

屋子里几个男人赞同的点头。不管怎么说,开荒令带来的大麻烦已经过去了,剩下的麻烦,只能算是小麻烦。

王爷必然会有办法解决。

隔壁院子的赵景云正和林清浅谈论此事。

“王爷当真要将剩下的那群人全都清除呢?”林清浅放下笔,看到自己写的条款,心里满意极了。

“水清则无鱼,既然敢和本王对着干,就得不死也得给本王脱一层皮下来。”赵景云笑眯眯看着她回答。

“王爷打算怎么做?”林清浅好奇的问。

赵景云知道她与众不同,心里也就没有女眷不得参与政事的想法。他笑眯眯回答,“范选吉年前去了各处寻人。你不用担心平阳城的人手不够。一批人倒下,总得有一批人补给。本王占了便宜,还得给其他人沾点儿好处才是。”

“外人进来可靠?”林清浅吃惊地问。

赵景云摇头,“有权开荒的只是良民,贱民却不可以。北地和谢家军中有不少伤残的士兵,这些人中不少在家里被推出来服役,身体伤残之后,回去未必能过上好日子。本王给他们机会,让他们选择荒地盖房种田,不少人自然会欢天喜地。”

“他们舍得家人?”林清浅知道这个时代的人十分在乎家族。

“经历过生死的人,想法与一般人也就不同。他们愿意回去的,本王不强求。不愿意来开荒定居,家中有在意的人,本王就将他在意的人带到平阳城来。此外,被流放的人,可以作为贱命租地成为佃农。”赵景云解释。

林清浅听得越来越糊涂,“出祖籍是要路引的。他们出来时间久,不能回去,万一祖籍地清算人口怎办?”

“凡事都有空子可钻。他们自卖自身,然后本王的人将他们接应到平阳城来,再放了他们卖身契,人就合法了。”赵景云洋洋自得,“各处藩王蠢蠢欲动,哪有心思照管封地的人口?”

领钱去听得目瞪口呆,这个法子,赵景云也能想出来?

伤残者,身体残疾,回去后就会成为家中累赘,本来弟兄多,被推出来的人,大多都是家中不得宠的那个。伤残回去,还不得给家里嫌弃死。如果成婚家眷孩子被接到一处安稳地,有地,周围又是相似的同伴,谁也不会嫌弃谁。

第440章 人手不足

林清浅心想,富贵人家出来的子弟果然心眼多,个个像狐狸似的,换成她,她可想不出这么个法子出来。

别看赵景云说得风轻云淡,事实上操作起来可不简单。别的不说,单说伤残的将士家中妻儿凭什么相信去接的人不是人贩子,不是骗子?这年头又没有视频电话什么的,说什么,全靠一张嘴。其次,他们的妻儿并不是在一处,应该是分散在大乾的各州县中,单单去找人,就得花费许多工夫。

赵景云怎么办到的?

他到底能哄来多少人?

没错,平阳城缺人呀,冷兵器时代,人力就是财富。大乾实行的也是户籍制度,百姓出入祖籍是需要官府出的路引,每三年还会统计人口增长情况。相当于现代的人口普查之类的。如果一个地方人口流失太多,县官的政绩考核还会受到影响。

人口买卖制度也很严格,十八岁的年纪才可以自卖自身,强卖或掠卖,被官府查到,无论是买家或者是买家,都是要吃官司的。

赵景云另辟蹊径能找到人过来,真可谓是费尽了心思。

“王爷,我改了想法,你看看。”林清浅不敢落后,将自己这几日费心写建议书递给赵景云看。

赵景云伸手接过仔细看了,发现还是上一次关于医学院设班级的想法。

“寒门女孩子极少有识字的,你如果招收几个班,首先得从识字开始,会十分费力费神。”说到底,他还是舍不得林清浅吃苦。

林清浅托着下巴解释,“王爷费尽心思从外面引进人来。其实只能是短期有效。朝中有人盯着王爷,如果他们发现不妥,少不得会对王爷弹劾,后期朝廷就会给出相应的对策来。再说,真正愿意背井离乡的人极为少数。反而不如从源头抓起。每年百姓因为生病死去的不在少数,明明有的病很轻,只要及时就医,就能活命,却因为没钱而白白丢掉性命。再说产妇难产一尸两命的也很多,如果每个乡镇有公办的医署,新生儿和产妇的死亡人数会减少很多。”

她说言,赵景云并不是不知道,别说乡下孩子,就是城中的孩子夭折都不在少数,如果能有医署的话,的确方便。

“别的不说,女孩子学习妇科方便为女人看病,省的女人生病不好意思就医而丢掉性命。儿科也得有,还有外科也得办起来。这三门,富贵人家的公子姑娘哪会愿意学,再说他们学了,也不会愿意真正的当郎中。”林清浅叹气,“我不想花费那么多心思,只为勋贵之家培养出几个懂得少许医术的人。他们将我当成什么呢?”

“如果金疡术不是你盯着,我倒是愿意多开几个班。”赵景云叹息。

林清浅也叹气,实在是抽不出人手呀。

像针灸和诊脉,还有人抵上,可是金疡术,还真没有人能代替林清浅。

“走一步算一步吧。我只管金疡术和妇科。”林清浅叹气。女郎中也没有,如果有女郎中,她也不用管着妇科,可以省很多心。

“王爷,要是能做主,我觉得如果医署院中的郎中算作官员,想必会有更多人愿意学习医术。”林清浅感叹一声。

她也知道不现实,只能随口说说罢了。

赵景云沉吟一下,给了她一份保证,“以后,王妃必然会如愿以偿。”

林清浅……

赵景云见她呆住,忍不住大笑起来。

夫妻两人的性格有点儿像,都是雷厉风行的人。

林清浅对赵景云说了之后,告示就贴出去了,连乡下都有。

“又是啥事?”物价稳定下来,百姓的心也就定下来了。大家看到又有告示贴出来,全都围了过去。

“医学院广招生,两个班级,一班只要家中女孩子达到八岁,不超过十二岁的全都可以报名。二班则需要达到十四岁,但不能超过十八。”识字的人一边读,一边摇头。“学到十年,合格者可以进医署院,官府出银子。”

围观者顿时一片哗然。一班幼童开办倒也说得过去,可二班的年纪,就说不过去了。谁家姑娘十八岁不成亲,还去医学院学习?

有那工夫,还不如多学学怎么持家实惠了。

林清浅想得美,医学院提供早中晚三餐,对于一些贫困的寒门姑娘来说,是一件非常实惠的好事,肯定能招到不少学生。

可事实上,她等了三天,才陆续有七八个姑娘过来报名,远远达不到她心目中,一个班级三十人的标准。

出了银子居然还没有人上门读书,简直是见了鬼了。

霍青音几个见她焦急,担心她上火,对她肚子里的孩子不利,纷纷上前劝说。

“幼童倒还找,寒门中的姑娘在家不受重视,往往十二三岁就定了亲事。学医要十年的时间,她们哪能等得起?”

上一篇:科举发家下一篇:起点文男主是我爸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