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山(22)

作者:刘宗凤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她家中的家具不多,但一切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家门口前那一小块沙土地也整理得平平坦坦,打扫得干干净净,令人走进去后顿然会产生一种舒适、宁静感,真正有一种家的感觉。杨凡已明显地感到虽然同处农村,但这个家同自己从小所见惯了的多数农家大不一样。杨凡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初次见到徐建霞的父母时,刚好站在家门口的她的父亲慈祥地笑道:

“小霞的同学来啦,欢迎,欢迎。”

她父亲这一笑,令杨凡那本已很紧张的神经顿时松了下来。徐建霞的母亲对杨凡的到来也表现出慈母般的殷情及和霭可亲,由于,这是杨凡有生以来第一次接受外人的招待,因此,给杨凡留下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晚上,杨凡在徐建霞家吃过饭后,与徐建霞的父母一道聊了一一道聊了一会儿天,不知不觉中,杨凡回答了她父母看是随意却有意的许多提问。

当晚,在她父母的真情挽留下,杨凡在徐家住了一晚。不过最令杨凡回味的是,由于杨凡与徐建霞晚上首次同桌吃饭,又在一盏煤油灯下看书,面对面地同共探讨书中的难点和疑点问题以及这一过程中她对自己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敬重、热情与好感,还有油灯下所显现出的她那特别笑容和从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女性所特有的体香,令杨凡感受到了有生以来第一次从心灵深处迸发出来一种很特别的幸福感。许久以后,杨凡才明白,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初恋情结。

第二天早晨,杨凡告别徐建霞及她的父母回家去,临行前,杨凡几度想邀请徐建霞到自己家中去玩,但一想到家中状况,欲言又止,虽然,杨凡已看出徐建霞也是有此想法,并一直在眼巴巴地等着自己向她发出邀请,但经考虑再三,杨凡终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不过,自从离开徐家后,一路上杨凡头脑中想的最多的还是徐家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气氛,杨凡心想,为何同样是家庭,而徐家上下却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充满着亲情,有一种能使人真正产生归家的温馨感。过去,他只是听人说过有关城里人的生活情况,可如今自己却已亲身体验过了真正城里人的生活了。

杨凡想,徐家所过的才是人应该过的生活,因此,他又再一次暗下决心,一定要发奋图强,争取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过上像徐家那样的生活。

2

进入中学学习,整个上下仍处于“运动”之中,而且学习生活与今天相比完全不同。

那时,杨凡仍未成年,对外面的许多事情仍是一无所知,他弄不明白,为何老是开会,为何人人都要喊口号。杨凡觉得与其花时间开会,还不如多花时间搞生产?不过,有一件事对杨凡的刺激是不可低估的。他仍清楚地记得,有一天上午,高年级的小将们把一对青年男女抓一批□□,会上小将们情绪高涨,只见有一名学生质问那女的:

“你知不知道我们为何把你抓来□□?”

“不知道。”那女的答道。

“啊,还装得挺像,你他妈的败坏校风,乱搞关系,已当场被王刚等人抓获,到现在还妄想抵赖?已经是罪大超天,你知道么?” 其中一个小将喝骂道。

“青年人有谈恋爱的自由,是受法保护的,这有何错?”那女的反驳道。

“哦呵,你他妈的嘴还挺硬的,看来不给一点厉害,你是不会低头认罪的。”其中另一名小将挤过来一边骂咧咧,一边解下腰上的皮带朝女的身上狠狠地抽打过去,女的被当场打翻在地。

这时,小将的头儿高进阳振臂高呼:

“打倒女流氓!”

“女胆敢不低头认罪,我们就砸烂她的狗头!”

于是,围观的学生也跟着高呼口号。那年月,要是一个人一旦被扣上乱搞异性关系或被认定作风有问题,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憎恨甚至公愤,因此,在高进阳等人的煽动下,小将们纷纷上前朝那女的拳打脚踢起来。会议结束后,高进阳等人可能觉得还不深刻、彻底,还没有完全摧垮敌人的嚣张气焰,于是,又将这两人双手朝后捆着悬吊在房子中间的横梁上,只让其脚尖可刚刚着地。然后,鼓励小将们用皮带轮流对其抽打。

高进阳发下话说:“小将们对敌人要不讲情面,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坚决将其打翻在地。” 接到号令,大伙一拥而上,攻击他们,直到叫停为止。

高进阳再次恶狠狠地那女的:“你现在认罪不?”

“我没有罪,有什么可认的?”那女的仍不屈服。

“看你还能嘴硬到什么时候。”高进阳说完,狠狠地打了她好几耳光。

-------------

令人不解的是,面对此情此景,现场人群中,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抱打不平,相反大伙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面无表情地站在一旁看着热闹,甚时不时还会暴发出阵阵开心的笑声。像这样的局面,杨凡亲眼目睹过好多起,在他年轻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也许正因为杨凡缺乏去凑那个热闹的激情,所以,他才会有比别人更多得多的时间去认真读书。他几乎什么书都读,只要能借到书看,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借。在大破“四旧”过程中,有大量的各类书籍被造反派们一把火烧掉,杨凡每次看到那种当众烧书的场面时,心中总会感到特别地难受。曾有好几次在准备烧书的前一刻,他以小恩小惠打通关系,暗中搞到了不少他喜欢的好书。

杨凡喜欢读书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小时候曾听奶奶说过,他的□□父曾中过举人,那时家中还算富有,后来因爷爷去世得早,而父亲那时还小,加上家族不和,常为分家产不公打官司,以致逐渐家道中落,最终变得几乎一贫如洗,前后不过几十年的光景。然而,虽然家境贫寒,但祖先们留下来的书却不少,杨凡从读小学三年级后开始,就有选择地挑选家中藏书进行阅读,比如《镜花缘》、《搜神记》、《石头记》《论语》、《孟子》、《战国策》等就是那时候读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读书的增多,杨凡逐步懂得了更多东西,比如,有人说大运动那十年很乱,其实,在杨凡看来,大运动中每场小运动的全过程都是安排的非常好的,包括今天在哪开会?规模要多大?哪些人有资格参加?准备□□谁?会要开多长时间等,都是事先计划与部署好的。

还有,为什么村里人穷?小日子为何过得如此不顺利?杨凡已经明白关键不在于村里人是否努力劳作,而是“剪刀差”的存在所造成的。只要对村里人存在一天“剪刀差”现象,村里人就很难有好日子过,即使是从早到晚拼死拼活地干,也很难赚到能填饱肚子所需的粮食。所以,“剪刀差”实际上是影响村里人生活改善的一个极为重要原因,是村里人清苦的根源。不过,有一点,杨凡至今仍不明白,就是村民人为推翻老蒋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不少人甚至付了宝贵生命。

实际上,当年绝大部分兵源主要来自村里人的子弟们,可以说,没有村里人的直接参与,老蒋是不可能被打倒的。事实既然如此,为何会在城里人与村里人之间发生厚此薄彼现象?这实在有些让人难以理解。当然,当年的杨凡根本不知道:在乡村实行的“剪刀差“措施,即高价卖给村里人工业品,低价甚至免费强制收购农产品,并不是上面的原创,它不过是地地道道或原质原味来自老苏农村政策的复制版罢了。

想到此,杨凡有些不敢再往下想了。他在书桌上展开当天出版的报纸第一版,只见第一篇又是梁效的文章,由于老师要求上课时由杨凡进行领读,所以,乘上课之前,杨凡想多读几遍,熟悉内容,以便领读时能更顺口。头版的第二篇文章是一篇新闻报道,题目是《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头版的右下角还有一篇配有图片的新闻报道,它说的是大寨大队村民在陈村长正确领导下,由于认真学习了最高语录,所以,今年粮食又获得了特大丰收。

杨凡虽说是一名善于思考之人,但他的思想观点又常常是相互矛盾的。由于从小所接受的是官家正统教育,因此,尽管他一方面十分了解村里人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仍相当程度地相信上面是为老百姓好的,认为群众的生活水平暂时不高,主要是由于如报纸所说那样即底子薄、人口众多加上美帝苏修封锁的缘故,所以,为了加快建设步伐,暂时苦点累点也是应该承受的。特别当杨凡进入高中学习以后,他仍然相信只要人人都为经济建设献计出力,克服个人小私而服从于天下大公,那么,社会就一定能很快地富起来。社会富了,村里人的日子自然也就会跟着好过起来,正如上面天天所说的那样:“大河不满,小河干;大河一满,小河才会满”。到那时,“剪刀差”措拖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由此可见,杨凡的心地是善良的。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