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一直把老父老母送到庄子大门口,才转身进庄子。
车夫驾着马车,送老爷子老太太回老家看看。
几里路,没有多久,就到了。
马车帘子一直是掀开的,从进村开始,老爷子,老太太一人一个窗户,瞅着外边儿,与路过的熟人打招呼。
“哟,回来了。打算住几日啊?”
一位路过的熟人,停下脚步,与已经发达的王父打招呼。
王父就喜欢一路遇见老熟人,自己坐在马车上再与人闲谈。他高兴,他得意。
“不住,就回来瞧瞧老房子。下晌去二女家的庄子上住,那边离不开我。”说话间,王父还递给说话的熟人一直烟,这可是二女发明的,用纸卷成一根一根的,还蛮有感觉的。
就是那纸,他也不心疼。二女自己会做,都不用花银钱买。二女从小就聪慧,他是知晓的,只是他不晓得,居然能如此聪慧。
好些新奇的物事儿,她只要琢磨琢磨就能弄出来。他心底惋惜过,要是二女是个男子,一定能好好读书,也能做大官。
不过现在也不错,家里四个儿子,还有大女家,也跟着沾光,都过的不错,跟着二女做事,日子比之前可好过多了。
前段日子,二女花银钱在东城买了一块地皮,说是以后盖宅子的。
家里人的都有,日后等四个儿子大女他们有银钱的时候,给她地皮钱,然后让他们再花银钱自己盖。
二女的决定他拥护,是得让其余五个自己花银钱买。要不占便宜成习惯,以后家里的孩子们都得懒散成性,变成二流子不可。
路边的熟人,接过卷好的纸烟,拿在手中,有些不知所措,“这,这,这是什么?”
他明明看到了白纸里面卷好的烟丝,也闻到了烟丝的散发的诱人香味,真好闻。他能猜到是烟,可怎么抽啊,难道用火点燃金贵的白纸抽烟,不不不,这是不可能的。
纸,多金贵啊,即使王家发达了,也不可能这么做。用宣纸抽烟,那是要遭天谴的。
他也不认识这种卷烟的白纸,一概认为那是宣纸。
“卷烟,用火折子点燃,然后就能抽了。还不用烟杆,比较方便,我家二女自己做的。味道也不错,你试试哈。”
王父脸上一派得意,他看着熟人的脸色瞬间出现多个变化,有懵懂,惊奇,心疼,恍然大悟,恭敬……
一系列的变化。
心中更加的舒畅,多少年了,王家在村里是外来户,没有啥根基。日子也过的不怎么样,早些年,二女颜色好,嫁到杨家,在村里扬眉吐气了一会,让村里人羡慕了好一阵。
还有就是上次,皇帝封赏自己两个金贵的小外孙子时,又再次震惊了村里。
今日,他回村,小小显摆一回,面子里子全挣了回来。
不过他留了心眼,没说这白纸是二女自己造出来的。
君君说了,技艺还不成熟,还在实验阶段,等技艺成熟以后,再说吧。
他在想,要是二女再努努力,说不定还能给小外孙再弄一个爵位,嘿嘿,不想了,有点癔症了。
王父是个拎的清的人,虽然会膨胀,但他会看人看环境,在京城与族人面前,一如既往的保持农民憨厚朴实的形象。
也就是回村在村民们面前显摆显摆,嘚瑟一下。
第14章 红楼惊梦(14)
熟人拿着纸烟的手在颤抖,王家发达了,真的,这不是小发,是大发啊。
如今都是用纸卷着烟丝抽,那得发达到什么样啊,真是不敢想像。
心中的恭敬又加深了几分。
从村口到王家短短的一段路硬是走了半个时辰,老夫妻俩,遇到熟人就唠一会儿,那精神头真是,一般人压根不能比。
时不时的小丫鬟还出来给撑撑面子,提醒一下二老:
老太爷,喝口水,吃块点心。
老太太,累了吧,奴婢给您捶捶腿。
遇到的熟人,羡慕的呀,恨不得小丫鬟伺候的对象是他们。
过足了瘾,才进了家门,好些日子没有回来,家里早就荒废了,屋顶都出现了几个小窟窿。
老爷子此时再也没有什么显摆的心思,望着屋顶上的窟窿发呆。
他们王家搬来村里,就一直居住于此,他生在此,长在此,对于祖籍,他只是听说过,可从没有去过。
回一次祖籍要花好些银子,他可舍不得。
好在在京城,王氏一族,除了发达的那一家还有好些穷苦的族人。
他们时常走动,让他知晓了一些祖地的事情。
此时屋子,变成这样,他心里难受。
小丫鬟记住老太爷对屋顶发呆的样子,回去她要报告太太的。
京城内
皇帝批阅奏折批阅累了,停下,揉揉酸胀房眼睛,靠坐着休息,他现在都是坐在窗户前的炕上批阅奏折。
透明的玻璃窗,阳光照射进来,暖暖的。夜晚,拉上窗帘,谁也看不到屋内的情景。
真是舒适,王氏不错,聪慧且忠心。还识趣,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一年多来,玻璃生意为国库赚进了大把大把的银子,生意垄断全国。
南方的富庶早就让他眼红,但不知道怎么从南方赚回大把的银子。
靠着玻璃窗,各种玻璃制品,皇帝赚的盆满钵满,比全国的盐税还多。
琉璃也赚了不少,因为琉璃的技艺被王氏改良了不少,做出来的琉璃更加的精美。
不只是赚了南方富人的银钱,还赚了邻国不少富人达官显贵的银钱。
总管太监何公公(心腹太监),迈着小步伐,轻轻的走了进来,一脸的喜色。
手中还端着托盘,用丝绸盖着。
皇帝勤政殿的地砖光鉴照人,都能印出模糊的人影。
皇帝低垂着脑袋,不知道想着什么心思,没听见脚步声,但看到了走进来都人的倒影。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何寿一张嘴就是彩虹屁,那说的天花乱坠。
都把皇帝给说懵了。
“说人话,怎么回事。”皇帝笑着斥责了跟随他半辈子的何寿。
何寿不但不生气,脸上的笑容更深邃,笑的更加的灿烂。他已经习惯皇帝时不时的笑骂他几句,一天不笑骂他几句,心中就无法舒爽。
“皇上,安平伯府的杨太太让人递进来一封书信,还有一个小本子,以及一些实验成功的试验品,说是请皇上先试用 ,再提些意见。”
实验,试验,都是杨太太发明的新说法,何寿早已习惯,也说的贼溜。
皇帝来了兴趣,脸上也扬起笑容,接过何寿亲自验看过的书信,笔记本(王氏是这么称呼的)。
他要先看书信,笔记本,再看要试用的物事。
看完书信,笔记本,皇帝长舒一口气,心中既舒爽,又难受。
王氏确实聪慧过人,好似只要她愿意,什么都难不倒她,琢磨出来的物事,都是工部那群蠢材琢磨一辈子都琢磨不出来的。
他气啊,花银钱养了一帮子蠢材,真真是气死朕了。
这样的人才,一定要抓在自己的手中,纳进宫肯定是不行。皇帝又开始划拉,心中盘算着自己可还有没有出嫁的小公主,最好与王氏的大儿子年龄相仿的女儿。
倒时成了儿女亲家,不怕王氏藏私。
一个个的在心中扒拉,总算是扒拉出来两位与杨平安年岁相仿的公主。
姐妹俩相差半岁,一位是淑妃的女儿,一位是慧嫔的小女儿,慧嫔一共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女儿,大的昌吉公主已经出嫁。
现在慧嫔还有一位十岁的小公主。
皇帝沉思许久,觉得还是慧嫔生的小公主更适合杨平安。淑妃生的那一位,性子刁蛮,这样的女儿嫁进安平伯府,只怕不是联姻,是结仇。
以后王氏只怕要恨自己,每天跟自己那刁蛮女儿斗法,那还有心思搞发明创造。
对于看重并打算重用的臣子勋贵,皇帝联姻时才会花心思。一般的,他可不会多思对方是不是能承受自己女儿的脾气。
受得了得受,受不了也得受着。
心中盘算好,晚上势必要走一趟慧嫔居住的宫殿。
“何寿,走,去慧嫔那。”想明白的皇帝利落的下炕去看看慧嫔,也再接触接触昌茗,瞧瞧小丫头到底是个什么秉性。
要不适合,还得换人。
“喏,奴才要不要先去慧嫔娘娘那儿,让慧嫔娘娘做好接驾的准备?”何寿不知道皇帝就一会儿功夫脑洞大开,弯弯绕绕的想了好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