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超级奶爸(219)

作者:洛山山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朱松松松肩,道:“四皇兄,三宝原是前元云南王麾下的贵族,姓马名和,小名三宝。身在贵族之家,三宝自幼便熟读诗书,而且为人精明、稳重!而且,他在洪武十七年便随侍在您左右,三宝的为人,您最清楚不过了。”

朱棣点点头,道:“还有呢?”

朱松想了想,继续说道:“最关键的是,三宝一向不喜多言,对于朝廷内的各种事务亦从未暨越,若是将东厂交给他的话,相信东厂定会成为四皇兄手中的利剑!”

朱棣这回没有说话,而是站起身来在暖阁中转了两圈。

突然,他伸手抄起了龙案上的一只狼毫,挥毫在桌上的宣纸上写了一个郑字,道:“三宝!”

“万岁!”三宝太监哆嗦了一下,跪在了朱松身前。

“三宝,朕知你曾在靖难之役中,于郑州立下战功,朕一直都不曾封赏于你!朕今日赐你郑姓,日后东辑事厂,朕就交给你了!”

朱棣将手中的狼毫丢到了一边,道:“日后,若是朝内朝外有任何的风吹草动,立即通秉给朕!”

“万岁,奴婢,奴婢”三宝,哦,不对,现在应该称呼他为郑和了。

郑和脸上满是感动的表情,那双眼睛里蓄着泪水,这就要哭出来了。

“四皇兄,若是直接安排给三郑和一个东厂督公,难免让朝中的一干大臣们不服。”

朱松眼珠转了转,道:“依臣弟看来,不如这样吧,就让姚先生收郑和为弟子,这样就算大臣们也不能说什么了。”

狗屁什么大臣们不服,朱松这是突然想起了在前世的记载中,道衍和尚,也就是姚广孝收郑和为弟子,好像就是在永乐元年的时候。

他可不想让历史改变啊!

姚广孝愣了一下,还没琢磨过来怎么就绕到他身上去了的时候,就听朱棣说道:“姚卿,你意下如何?”

“啊?”

姚广孝一下子回过神来,道:“既是万岁的意思,微臣没有意见,只是微臣虽以和尚自居,但早已脱离佛门,若是郑公公入我门下的话,可不在佛门之中。”

“好你个姚广孝”朱棣失笑了一声,道:“朕借的是你在朝堂之上的身份,又不是你和尚的身份,你跟朕这嚼什么舌头根。”

“万岁说得是。”姚广孝摸着光溜溜的脑袋笑了一声,道:“郑公公,你可愿拜和尚我为师?”

郑和下意识地看了朱棣一眼,见朱棣微微颔首,便扭转过身子,倒地就拜:“徒儿郑和,拜见师父。”

“哈哈哈,没想到和尚我老了老了,竟然还收了一名弟子!”

看姚广孝脸上的表情似乎很高兴,他俯身扶起了郑和,道:“郑和,而今你入我门下,虽说和尚我已经脱离佛门多年,但是你这个法号还是得要的。你让为师想想”

皱着眉头想了好半晌,姚广孝嘴里头嘀嘀咕咕,一个个名字从他的嘴边溜走,就是没有一个他满意的。

这个时候,朱松却是嘀咕了一声:“想那么多做什么,不过是一法号罢了。依着本王,便叫福吉祥吧,福气、吉祥全都有了,寓意多好。”

朱松的话把姚广孝给说得一愣,道:“好,郑和,还不快谢王爷赐法号?”

“奴婢谢王爷赐法号!”郑和转过身子,对朱松叩首感谢。

------------

第二百六十三章 朱棣的兴奋

“好了,既然此事已经定下来了,那你们就都下去吧,松弟留一下。”决定了东厂的掌印督公之后,朱棣挥挥手,示意众人退下。

解缙等人向朱棣行了一礼,就退了下去。

“郑和,你也不必在此伺候朕了,东厂初立,有很多事情都要你去处理,你就去忙你的,至于这几日”见郑和没有跟着退下去,朱棣楞了一下,随后道:“你就安排两个小太监来伺候朕就行了。”

“奴婢遵旨!”

郑和先是应了一声,之后犹豫了一下,道:“万岁,奴婢这几日会尽快将东厂建起来,并且将东厂事务引入正规。少则三日,多则七日,奴婢就会回来伺候您,这些日子,您要照顾好自己!”

郑和这话说得有些暨越了,若是徐皇后和朱棣说这话还算正常,可是对于郑和,轻了是多嘴,赏他几个巴掌,重了就是暨越多舌,罚俸都是轻的,二三十军棍总是有的。

“行了,不过是六七日,朕还能伤了、残了?”朱棣挥挥手道:“下去吧。”

郑和再次躬身行礼,碎步而去。

此时的阁中只留下了朱棣和朱松,朱棣见朱松的目光有些怪异,便摇头笑道:

“三宝啊,十四岁就进了燕王府,朕又特意挑选学识丰富的官员到府中为他授课,让他随意府中的藏书。三宝也争气,不光天资聪颖,更是勤奋好学,若非如此的话,朕绝不会留他在身边这多年。”

“是啊!”朱松叹了口气,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四皇兄本就是重情重义之人,这将身边人放走,难免伤感。”

“伤感什么?”朱棣抬头看着朱松,道:“三宝伺候在朕身边这么多年,难不成真要伺候朕龙御归天?朕不想让他伺候别人一辈子。东厂,只是第一步罢了。”

听到朱棣的话,朱松突然想起了名留青史的‘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多人从太仓刘家港起锚,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三十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

这是何等的壮举?

看来,朱棣早早地就开始布局了。

朱松不由得为朱棣的雄心和城府,感到敬服。

“好了,不说三宝了。”

朱棣晃了晃脑袋,微笑道:“朕听张辅说,你在淮安府的造船厂,将朕赐给你的福船给装上了几门火炮,朕以前也想过这样的事,但是这火炮相对于航行的海船、战舰而言太过笨重,而且后座力很强,甚至会把海船弄出一个大窟窿。朕很好奇,你究竟是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的?”

就像朱棣自己说的那样,他还真尝试过把火炮给弄到船上,结果在轰出一炮之后,没等着瞧那火炮的威力呢,海船倒是被火炮强大的后座力给轰出了一个大窟窿,随后海船就沉了底儿。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朱松究竟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朱松笑了笑,道:“四皇兄,这法子说起来也简单,无非就是从两方面下手:一个呢,就是加固海船构架,另外一个就是减轻火炮的后座力。”

别看朱棣不懂海船和火炮,但是他对于这两样东西的基本构造,还是明白的。

朱棣直接丢给朱松一记白眼,道:“这还用你说?朕要的是具体的解决办法。”

朱松低头想了想,道:“具体的具体的就说来话长了。无非就是将福船的龙骨加固,放置火炮的地界儿加上几层护甲。火炮方面臣弟就没法子解释了,他们是由兵部的匠人们解决的,具体的,您得去问兵部啊。”

朱棣抓猪了重点,道:“照你这么说,工部的人铸造出了新的火炮?”

朱松点点头,道:“我们去海上追击曰本使节团的时候,那些工部的工匠们就回了应天府,算算时间的话,他们应该已经根据图纸制造出了新的火炮。”

“你怎么不早说!”朱棣眼睛亮了起来。

在太祖爷收拢大军、起兵反元的时候,可是吃够了元朝大军火炮的威力。

后来,尽管他们也从元军的手里缴获了一些火炮,只是那些火炮搬运起来太过笨重,若是遇上山路的话,就只能弃之一旁。

所以,大明朝从元军手上收缴的火炮,大部分被安放在一些重要的城墙之上,用来守护城池。

朱松哭笑不得地说道:“臣弟这不是刚回来吗,还没来得及”

“行了,别说那些废话了,陪朕去兵部!”朱棣打断了朱松,“摆驾武库清吏司!”

“万岁有旨,摆驾兵部武库清吏司!”

暖阁门口,有小太监高声嘶嚎了起来。

兵部的武库清吏司,并不在南京城内,而是在距南京城三里左右的地界儿。

朝廷大部分的库房、各部的下属部门都在这里,形成了一大片建筑群。

武库清吏司在这一片建筑群的最北侧,外头更是有一队队的大明精锐兵卒在守卫。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