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承受的是死亡,是……灭门。
李九娘轻轻巧巧地,想要跳过这两个字,但是没有能够成功,她睁大眼睛,眼眶里里还是渐渐蓄足了液体,沿着肌肤慢慢爬下去,留下长长的痕迹。也没有声音。她很清楚自己的处境,这不是她的家。
华阳和始平王世子妃也是到方才才得到的消息,所以之前……之前的态度不能说明什么。因为那之前,她还是赵郡李氏的女儿,姓氏构成她的身价,家族还是她的依靠,也足以成为她的底气。
那只是之前。
她得活着。
一向循规蹈矩,温柔和顺的李九娘在听到阖族被灭的消息的时候,整个人就被这个念头攫住了。她得活着,无论如何,她得活着,她反反复复这样与自己说,与家人同死并不艰难,艰难的是活着。
无论哥哥是不是还活着,无论宫里的十娘是不是还活着,她都得活着。她不信什么通敌叛国,她只知道,如果她死了,那么能出声的人,能喊冤的人,能为祖父奔走和平反的人,就又少了一个。
也许是彻底就没有了,没有人会记得那些死去的名字。
所以她得活着。
虽然她微不足道。但是她知道那是构陷。
谁在构陷?
李家并非升斗小民,竟在一日之内,落得如此下场,非一手遮天的人物不能为:想这一日之间,人证物证如何齐全?案子可经大理寺?诏书可经台省?想必都无。何其草草!便是天子下诏,那也是乱命!
天子乱命……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李九娘默念了寇仇两个字,再眨了一下眼睛。难怪祖父平叛归来,对于朝廷封赏非但不喜,反而大有忧色。
蓄满了的液体又下去一轮。
华阳之前肯援手,多半还是看在哥哥的份上。如今阖门被灭,婚事什么的,再不必提。便她有心,始平王与王妃也是不允的——宫里那位想必也是不肯。
她从心里把嘉语划掉——她不是她可以依靠和指望的人。
崔家。她在始平王妃面前自认是崔家的人,不过是权宜之计。李家与崔家是老亲,更准确地说,洛阳高门,遍布姻亲,然而这急切间,不是人人都敢伸手,或者说,不是人人都肯伸手……譬如崔家。
始平王世子妃去年在崔家的遭遇,她其实是知道的。不过是心存侥幸。只要没有意外,兴许平平安安,男婚女嫁,到生了孩子……便是终身有靠——在事情发生之前,大部分人都会忍不住心存侥幸。
但是真真事到临头,她知道自己不能去碰这个壁,碰就是个死——华阳与始平王府纵不多插手,尚不至于送她去死,崔家就不一定了。
指望崔家不如指望外祖卢家。卢家人口单薄,如今是舅舅当家,舅舅与母亲打小就感情好,母亲还有心要把卢姐儿要了来做媳妇……虽然最终没有成。但是如果隐姓埋名,暂避一时,也许卢家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能避过这个风头,如果哥哥能保住性命,如果宫里的李十娘……
夜渐渐深了,李九娘担足了一整天的心事,越来越沉,越来越沉,终于把人都拽进了梦里,梦里她还在来始平王府的路上,车轮辘辘地响,隔着车帘的天光,屋宇的影子,母亲不会发现自己出门了吧,她忐忑地想。
……
人一个一个退了出来,刀上染血,靴底沾血,唯有白绫仍然干干净净——能配以白绫了断的人,到底不多。
还有鸩酒。
“关门。”最后一个人出来,内卫统领吩咐道。
赵郡李氏的大门,可不是人人都配进的,他退几步,抬头看一眼李家门楣上的匾额,匾额上的朱字。他已经记不清楚说话人的表情,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记忆总是容易被时间冲淡。他啐了一口,扬长而去。
满街就只剩下铿锵的靴子踏地的声音。
……
淑景宫。
李贵嫔得宠也不是一日两日了,淑景宫的宫人出去都比别宫里的人脸上多几分光彩。特别是近日,谁都知道李司空平叛归来,大功于朝,贵嫔的哥哥李御史又即将迎娶华阳公主……那可是始平王的女儿。
吓,始平王也就罢了,谁不知道,太后对始平王妃,那叫一姐妹情深。能娶到始平王的女儿,飞黄腾达,就是指日可待——不过话说回来,赵郡李氏的俊彦,不必娶公主,前程也是看得到的。
不过这天,也不知怎的,淑景宫里有点不对头,虽然也说不上哪里不对,但总让人有点惴惴的,走路都不敢下重了脚。
李十娘面无表情地斜靠在软榻上,珠圆玉润的手抚在腹部。她下午吐了一口血,王太医来过,下了药,如今已经没事了。是因为有这个孩子,太后才不得不暂时放过她。那也是天家孩子稀罕的缘故。
消息定然是封锁的,但是怎么……又传了进来呢?李贵嫔忍不住笑了一声。
她还有时间。
待这孩子出世……那得看是她不肯放过她,还是她不肯放过她!
她咬着牙,几乎能听到牙齿之间咯咯得响,但是在外人看来,不过是今儿的淑景宫,比往日静了一些……罢了。
……
德阳殿。
太后看着名单,眼前一阵一阵发黑。郑郎他疯了!她真该、她真该……真该当时就杀了他!
昨儿元祎炬连夜进宫密报,有理有据,人证物证俱全,她当时也是惊怒交加,私通贼寇,杀良冒功,那是欺君之罪,然而问罪是问罪——灭门是灭门。
郑郎他……怎么这么糊涂!
便是郑念儿那个贱婢从前在李家吃了些苦头,郑郎又疑心郑念儿为李家所杀,那也是冤有头债有主,不是找不出人来,如何能连累到李家满门!李家何等门第,这消息传出去,还不天下震惶!
如今这消息……想瞒也瞒不住。竟还知道调动内卫,是算到了昭熙那关过不去。如今、如今——
太后揉了揉眉心,就听得琥珀禀报道:“圣人来了。”
真是怕什么偏来什么。
阿钦一日大过一日,总想着向权力伸手,他哪里知道,如今这个家不好当,一时东边起火,一时西边旱涝,才消停片刻,北边平了又乱,做娘的不给他把关,难道放手给他身边那些妖妖调调的东西?
然而到底不好说不见——这天大的篓子就摆在眼前呢,不与他说一声,他还不闹翻天。
太后道:“让他进来。”
皇帝进门,先给太后行了礼,待太后叫起,目光才有意无意往太后面前的名单扫了一眼,却说道:“皇儿刚刚听说云、朔、代三州复乱,南阳王昨儿晚上已经抵京,那依母后看,如今那边,派谁过去为好?”
竟是并不提李家灭门之事。
太后也不知道是该松一口气还是更为担忧:她的皇儿不但学会了伸手要权,好像还有了技巧:“皇儿以为派谁去合适?”
皇帝看了一眼母亲眉目里的忧色,心里一喜,说到底母亲捅出这么个大篓子,对他却是有利的,一时微笑道:“要说领兵,当然是始平王最为合适,但是始平王如今镇在豫州,却不好擅离。”
——因是论朝事,自然称始平王,不称姨夫。
干脆利落就把始平王从人选里摘了出去。太后微微颔首,赞同道:“他动不得。”
皇帝受到鼓舞,越发信心高涨,说道:“往下数,朝中还能动的……母亲看左光禄大夫如何?”这里又绕过了昭熙。
“阿钊啊。”太后反应过来,噗嗤一笑。
皇帝“嗯”了一声:“母后莫笑,阿钊虽然没有带过兵,但是穆家世代将门,非寻常人家可比……”
“我怎么会笑皇儿,”太后轻轻巧巧地说道,“我是笑阿钊,前儿有人上书参他……”
皇帝大吃一惊:“如何朕竟没有听说?”
太后道:“是我压下了,堂堂国舅,在外头为个婢子与人大打出手,说出去皇儿面子上不好看……都多大人了,还闹小孩子脾气。”
太后一直在笑,那笑痕像是冻在她嘴边上,皇帝恨不得把它压平了,摁回去!然而并不能够。他只能默默看着,看着母亲的嘴一张一合,话已经是听不进去了,秋热上来,一阵一阵的背心里冒汗。
“……这些事,皇儿就不必操心了,天热,下去歇着吧。”太后款款走近来,温柔地,满含怜意地,替他擦去额上的汗,丝料冰凉,经过肌肤的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