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折枝花(7)

她突然停住,被钉在那里,好像土地就要在脚前裂开似的。

一位极美的少女。双螺髻含少女的青春明媚,红底金边璎珞纹裙衬她肌白胜雪,眸如秋水,唇似樱桃,白、红、黑形成极大的色差,愈发凸显她惊心动魄的美色。她拎着花灯走的时候尚不知自己的美貌,本是惑人的杏眼中尽是天真懵懂。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没有人能更好地阐释这句话了。

周围先是一片寂静,随即一些人鼓起掌来,再一波……

苏菀先前是没仔细看她长什么样的,若是看到了就不会强制她上去了,这会儿见着她如此美貌,也不禁喃喃:“好漂亮啊。”

身旁的苏逸目视台上的人,听到苏菀的话,自言自语:“总算说了句人话。”

岑晏想,他的妹妹自然是最好的。

老人也是一副很满意的样子。柳兰儿将眼前的一切尽收眼底,长长的指甲嵌入手心,她自然知道眼前这副情景估计明面上想将花灯拿来是不可能的,只能从长计议。暗恨这姑娘不识贵人,竟和她争东西,又觉得这姑娘,在哪儿见到过。

众目睽睽之下,老人乐呵呵地把花灯交给了朝雾。

“谢谢伯伯。”朝雾乖巧地接过花灯,碰触一下花灯灯身,触手温凉柔滑可见料子极好。她是真的喜欢,长这么大,灯见过不少,却没见过这么奢侈精致的灯。

朝雾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娘亲,娘总是很喜欢花灯,每逢上元都要到街上去挑一盏最好看的和次好看的回来,把最好看的送给朝雾,次好看的留给自己。然后上元的晚上朝雾就一定要出去玩到很晚,最后的意识是倒在娘亲的怀里入睡。

爹就会把朝雾高高地举起来,朝雾就又喜又怕,虽然尖叫着但又很喜欢,一定要再来几次。

受完了这一仪式,人群渐渐散去。

苏菀本想强要这盏花灯,被苏逸敲了一记扇子,委屈巴巴地最后被苏逸哄回了家。

终于将这个冤家装上车,苏逸对着岑氏兄妹作了个揖:“岑兄,岑姑娘,今日多有冒犯,还望包涵,有缘来日再会。”

岑晏亦回礼。

告别了苏氏兄妹,虽然今晚有些不愉快的事,但朝雾被这盏灯吸引了目光,也就忽略了那些不愉快,毕竟平白得到一件据说价值连城的事物任谁都会很高兴吧。

过了这条街,通过一条里巷再穿过一条大街就回到酒馆了。

朝雾欢乐的像只回巢的鸟儿,正叽叽喳喳倾吐日后要做什么,岑晏在一旁听着,不时给出些建议,可以说是其乐融融。对面走来一个黑衣人,就在兄妹认为他们没有交集时,他突然伸手拦住了他们的去路,音线压得极低:“一百两银子,一盏灯。”

朝雾正在兴头上,当即抱紧了花灯,直摇头。岑晏握紧了朝雾的手,以便万一起冲突,他可以拉住朝雾往后一避。

那黑衣人什么也没说,就朝与他们相反的方向走去。

出了巷子,朝雾还一阵后怕。双手紧紧扣住花灯:“哥哥我是不是错了,是不是应该给他?”

“无妨的,有我在。”岑晏安慰她。

回到酒馆房中,岑晏感到伤处还是隐隐作痛,正苦于无药可用,只听朝雾哇了一声,接着她跑到他这儿来手中拿着两包散粉,上头写着“伤药”两个字。这么一来一切都顺理成章,有人在暗地里保护他们,只是为何要兜一个大圈子将药送过来,岑晏不太明白。

朝雾将粉铺在岑晏的伤口处然后照着记忆里的样子将它一圈一圈缠好。之后,朝雾很听话地去洗了澡睡下了。

在睡梦里有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她仿若在白云湖畔沐着风,渐浓的夜色里有稀疏的星,偎在白云湖近旁,欲明还暗。清箫醉柳、朗月轻舟,迷人而不自知。

岑晏吹灭了灯火,穿好衣物,提起剑走出去。

那空中似有若无的箫音,是最高雅的请帖。

月下楼前,果然话里有话。

岑晏这一楼与前面一楼是有回廊连着的,沿着回廊直直向前,终于在尽头看到了一个身影。

许是听到脚步声,他转过身来。

岑晏自己也是极为出色的少年郎,可是这时他也不得不赞叹上天确实厚爱眼前的人。

那是一个长身玉立的青年,眉眼隽秀如画,白衣胜雪。整个人如同天山上的莲,明净透彻,纤尘不染。洁白的月色给他的眉眼染上冷清,清隽得仿若明珠生辉。

他只站在那里,就让人感到雪霁初晴,皎若云月,恍如谪仙。

第7章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一路向西,从南地到岳麓。官府的货不急,所以镖走的也慢。岑晏不再求快,两人跟着镖局走,待这趟镖走完了又联系上另一趟,期间变更了几次路线,当到达岳麓的时候,已经过去整整一个夏季。

身为一个大财主的少爷,岑晏在岳麓中心地带买了一座不小的房子,也有些地产,不过他很少去那儿住,他最常待的地方是书院。

岳麓书院没有什么固定的开学时间,学子每学十日休息一天,其余只在主要节庆日才放假。可见“十年寒窗苦”此言不虚。

当然,假期其实也不算少的。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太后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七夕、末伏等都是放假的日子。

岳麓原先由智璇等二僧在岳麓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

齐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天宝八年,齐明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四大书院分别为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

四者中以白鹿洞书院为首,嵩阳书院与石鼓书院到底谁排第四,还有争议。

如今距大齐开国已有三十载。

惨烈的战事化为史册中的符号,被鲜血浸染的石缝中终究长出离离芳草。

前朝旧事渐渐无人知晓,曾经的荣耀与辉煌早已沉入冰冷的海底。

年轻的帝国如同冉冉升起的太阳,人们俯身祈祷,渴望这个新生的王朝可以带来幸福与安康。

如今是明正四年,崇明帝年过半百,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待了二十三年,他一直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执政的年月里,天下渐渐从之前民不聊生的阴影中走出,倘若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太平盛世也许不再是海市蜃楼。

崇明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巩固王朝在于人才,选拔人才在于科举。

二十年来科举制度逐年完善。

本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

齐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

齐□□为了选拔真正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殿试后分三甲放榜,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遂成定制。

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齐初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为“通经致用”,考试内容较之前也有了很大突破。

随着科举的完善,士农工商中的后三层得以打破阶级固层,并越来越多的寒族士子得以进入上流社会,为统治阶级带来新鲜的血液。

岑晏也是这茫茫学子大军中的一员,不远万里求学至此,也是同大多数人一样为了有一日光宗耀祖,光大门楣。

当兄妹两人风尘仆仆赶到目的地,岑晏驾马车直奔平镇。岳麓书院坐落于南陈县的边境,岑晏前些年在离岳麓书院最近的又离县城不远的地方——平镇买了套两进的房子。此刻前往那里是再合适不过的。

“哥哥,快要到了吗?”岑晏听见身后传来虚弱的询问声。

“再过一刻钟就到了。”岑晏答道。暮色将至,官道旁人烟稀少,好在触目是熟悉的景色,带给他一种安全感,岑晏舒了口气。

咕咚一声,车轮一闪。岑晏直觉碰到了什么东西,忙勒马下车查看。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