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五口我最丑[年代](90)

张月英把最后一盘饺子盛出来,递给金多:“去给向南家送去。”

然后又叫米多:“你去给濮阳家送去。”

那时候邻里都这样,谁家吃饺子,吃包子,都是要送一圈的。金多和米多早就吃饱了,一人端一盘饺子往邻居家走。

米多到了濮阳家,见濮阳家还在包饺子,家里都是大男人,只有孔卉会包,其他人都现学,包的就慢了许多,见米多来送饺子了,孔卉连忙站了起来。

被剪头发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两年了,那个夏天发生的事情似乎已经被尘土盖上了,孔卉从来没提过,也不知道那天这几个孩子到底是来剪她头发的,还是像孔鸿志说的那样,是来救她的,对孔卉来说,她都不想再提了。

米多走进屋,看见孔宇和濮司友两个大男人也在包饺子,那箅子上的饺子包的乱七八糟,有的都破了,还有露着饺子馅的,便说:“婶子,我妈让我送一盘饺子,让你们尝尝。”

孔卉把手从围裙上抹了抹,连忙接过来,“谢谢。”

米多低头一看,这饺子面还有许多呢,就说:“婶子,反正我没事,我来帮忙一起包吧。”

“不用不用。”孔卉连忙说,“没事,我自己一个人也能包完。”

“我都吃完饭了,婶子,回去也是闲着。”米多看孔卉弄那一盆子面,想着就她一个人包,这得包到几点才能吃嘴里啊,站起身就往外走,“那里有盆,我洗洗手。”

濮阳往外看一眼,跟着走了出去,指指脸盘:“就这里。”

“行。”米多洗完了,使劲甩甩手上的水,然后又甩了几下,自然风干。

进去对孔卉说:“婶子,我擀皮还是包?”

孔卉滞一下,“你还会擀皮?”

“会,都会。”米多笑着,接过来擀面杖,“我擀皮吧,你包,然后再教教我叔叔。”

濮司友不好意思的笑一笑:“干什么都行,让我包饺子,这手就不停使唤了。”

孔宇也是,不好意思的笑一笑。

那边濮阳也洗好了手,走到米多身边,看着米多。

米多瞧她一眼,指了指刚切好的剂子,说:“那,你就给我按按圆吧。”

濮阳看着米多的示范,想着这个她可以,没啥技术含量,便跟着一起干了起来。

孔鸿志在一边看着,这个小姑娘伶俐的很,就问:“米多,你学习怎么样?”

孔宇听见了,在旁边先接了话:“我听说你次次都是学校第一?”

米多抬头看孔宇一眼,大大方方的承认:“是。”

其实高中的学生从初中升上来的时候就没学什么,那时候光写大字报了,哪里学过一天课本,他们就那么稀里糊涂的考上了高中,也都是会一点的就上了。而这高中的课程对米多来说就属于简单的行列了,毕竟她上一世是个读完了研,这再回头看七十年代的高中课本,很简单,只要读上一遍,再做些习题肯定能拿第一。

说到这里,米多不得不承认辛向南时很有天赋的。

她是因为有着前世的记忆,知识已经储备到了一定的水平,所以这高中的考题对她来说都很简单,但对于辛向南这种,从一开始就没怎么学过知识的人来说,上了高中后才开始拣起书本,每次都能考全校第二,而且在米多的薄弱项,比如数学上,都能跟米多并肩,甚至有时还能高出米多几分,这都让米多十分佩服。

她也一直觉得辛向南可能是个天才,但有一天她亲眼见到辛向南坐在班里上自习,别人都放学了,他还在那里做题的时候,米多才知道,他不仅仅是个天才,还是一个努力又上进的天才。

也就是那天,米多突然感觉自己不认识辛向南了,那个在他眼里一直只是一个大男孩的辛向南,那一刻坐在自己的教室里,专心做题的时候,米多才意识到,他不再是男孩了,在一起长大的岁月里,竟然隐瞒长大的痕迹,他已经成了一个清逸少年。

想到这里,米多才发现自己走神了,不知道为什么,包个饺子也能想到辛向南,也是怪异。

濮阳在一旁看着米多问:“你想什么呢?”

米多一个恍惚,然后笑笑:“什么也没想。”

“那米多以后想怎么办?”孔鸿志问,“读大学吗?”

“大学?”孔宇转头看一眼孔鸿志:“能读吗?”

然后又看一眼米多问:“你有没有机会能上的了?现在都要先下乡两年或者做工后再推荐去上。”

米多笑笑,想到这个条件孔宇倒是符合,他也算是下了乡,便问:“你是不是正好符合条件?”

孔宇有些无奈的抿了抿嘴。

其实话说出来,米多就后悔了,她忘记了这个年代最看中的还是成分,孔宇这种的,谁会推荐他去上大学,然后安慰道:“说不准国家突然就放开了政策让我们参加考试入学呢。”

开玩笑的一句话,一屋子的人都不说话了。

米多自知失言,立刻说:“不是,我的意思是,既然读了高中,就好好读,不用在乎能不能继续往上读。如果有机会可以读大学,那是最好,如果没有机会,那也没有荒废了光阴。知识读出来,永远都是自己的,谁也抢不走。”

米多说话,引来了孔鸿志的连连赞叹,他点着头说:“好孩子,你这个年龄就能有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难得了。”

孔鸿志的话倒引起了米多的思考,她知道,一九七七年就恢复高考了,如果没有记错,那次高考是在冬天进行的,紧接着就是七八年的夏天,两次考试只有半年之隔。一九七七的冬天那一场她正好是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场夏天的考试,她高中毕业。所以,第一场能不能参加,还要看那时的政策。米多对七十年代的历史并不是太了解,只是记得一九七七年这个时间点而已。

想到这里,她知道她是一定要考大学,不管是参加七七年的冬考还是七八年的夏考,这就牵扯到她以后要读什么专业。看着孔鸿志,米多想探听一下他的意见。

孔鸿志听米多诚心问,也不掖着,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大意就是国家百废待兴,更需要科技方面的人才。

米多认同孔鸿志的话,但她也知道,纵观这些年,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春回华国,国家政策和政府的扶持,以及西方思想的大量汇入,大家对知识的渴求成了井喷状态,大多数有为青年都在这个时候奋勇前进,抓住了知识改变命运最好的时机。米多知道,她这一生这一次机会是至关重要的,考大学才是她最好的出路。

这边和孔鸿志聊着,天都黑了,也没有发觉,饺子也都包好了,孔卉留米多再吃点,米多指指自己的肚子,实在吃不下了,孔鸿志就说,那就尝一个,吃完了,你们出去放花去。”

米多一听有烟花,立刻问道:“有烟花?”

濮司友没想着孔鸿志会说出来,但一想着这都是孩子,也不在忌讳,就坦白道:“我年前去给烟花厂帮工,然后人给了几个。”

“那太好了!”这两年过年,米多最多也就听见了个鞭炮声,还没见过放烟花。

濮司友又说:“就是那种小礼花,大概一人高的那种。”

“那已经很好了。”米多说,然后问道:“我能去叫金多和向南吗?”

听到叫金多,濮阳立刻先答应了,“怎么不能。”

孔鸿志摆摆手,“去叫吧,你们就在院子里放,外面看不见啥。”

“不不,”米多突然想到个好主意,“我们去里面那家放吧,这是胡同口,万一外面有人看见了,咱们去里面那家放,最里面,肯定没有人能注意。”

“那也行。”濮司友点点头,“还是这个比较稳妥。”

米多说完就跑了出去,叫金多和向南去了。

不一会儿,孔宇也吃完了饭,带着濮阳来放礼花,五个人聚在院子里,雪又开始下了起来。

“刚刚还不下了呢,这一会儿又下起来了。”米多伸手接到一片雪花。

这一下雪,天空被映衬的发白,一时间竟亮了许多。

“放吧咱们。”孔宇问。

“放放!”大家都在翘首以待。

大年三十的辫儿胡同,少年们聚在了一起,在这个废旧的院子里,期待着烟花燃起的那一刻。

这边刚刚点着,绚丽的烟火冲了上去,发着咝咝啦啦的声音,燃烧起来。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