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书籍,王楚嫣也趁机翻阅学习。
晚间,王昂脱去公服换上一件藏青色直裰,走进屋。
王楚嫣在等候中,坐于案前看书。
"叔兴你回来了?"
她正要起身,王昂抬手示意她别动,走来俯身看她的书。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楚楚在看王荆公的诗?" 王昂的声音低沉和缓。
彼时王楚嫣闻到他身上清甜的酒味,又瞥见他红晕的双颊与朱唇,不禁心神一漾。
第25章 晨练 夫君不能抛下奴家自个儿飞升……
他靠得很近, 声音沉缓磁性,令人心神荡漾。
王楚嫣好不容易冷静下来,轻声答道:"常听你提及王荆公与司马相公, 还有熙宁变法, 我学识浅薄, 所以想多了解些, 读一点他们的诗词散文,发觉这些遥不可及的大人物们, 其实皆怀七情六欲,颇为可爱。" 既然嫁给状元郎,她也得多念些书, 好与夫君琴瑟和鸣。
王昂浅笑:"这首泊船瓜洲,你怎么看?"
"夫君是要考我么?" 王楚嫣羞羞然地抬眸,望见那人的眼神充满宠溺之情,心跳更急了, 像是被夫子提问的孩童, 她忸怩道,"如若我答得不好, 你可别笑话。"
"不笑, 但是, 少不了惩罚。" 王昂吓唬她。
王楚嫣正襟危坐, 面色泛红。
"奴家以为, 这首七言, 妙在最后那句, 明月何时照我还。" 她顺了口气,缓缓说道,"熙宁三年时, 王荆公受神宗任命开启变法,但后来,他也因为变法而被屡次罢官,期间曾居于江宁钟山。"
"熙宁八年,王荆公再次被召回京城,自江宁途经瓜洲时,写下此诗,看似抒发思乡之情,但最后那句,或许道出了他心底的真实念想?期望哪天能够远离朝堂,归隐而居? "
说罢,她觑向夫君。
王昂的手落在她清俏的美人肩上,对着她点了点头:"楚楚答得甚好。"
他顿了片刻,说道:"古今多少文士,皆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摇摆,王荆公曾自谦道,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他希望能成为周商稷与契那般的贤臣,为大宋变法图强,他确实也尽力而为了,至于变法而引发的朝堂纷争,他无法掌控,是非功过且留于后人评说。"
当年王安石变法,有神宗支持,为解决国家冗兵,冗官,冗费三个顽疾,出具青苗、募役、保甲、将兵等"强兵富国之计",可是难就难在,因为利益的分歧,比如青苗法,本是为了农民的好,最后却导致许多人失去土地成为流民。熙宁七年,辽国犯宋要求重划国界,彼时大宋又逢百年大旱,饥民涌入京城,可谓内忧外患。司马光作为反对变法的引领者,屡次进谏,使得王安石被罢相离京,后又复职。自变法引来的党争一直未能消停,崇宁四年,徽宗听从蔡京建议,将曾经反对变法的司马光、文彦博、苏轼、苏辙等三百多人列为元祐奸党,并由蔡京亲手书写名册,立"元祐党籍碑"于端礼门,直到次年撤碑之后,持续五十余年的党争才告一段落。
王楚嫣早知夫君十分敬佩王安石,说道:"王荆公这一生大起大落,其实,以我妇道人家的浅见,熙宁九年时,爱子王雱病逝,才最令他悲痛欲绝...... 后来他主动辞官,晚年归于金陵城,过着清朴的隐士生活。"
王楚嫣向来很能感同身受,说到此处,神情黯然:"人生至苦,爱别离。"
蓦然,王昂的手从她的肩头移开,眸光深沉地凝视虚空,静默许久,说道:"时候不早了,你先去歇着。"
王楚嫣察觉他的异样,以为他乏累得紧。
王昂洗身回来时,王楚嫣已在床上等候,却见夫君脱去衣裳,上床后也没着急熄灯,读起道德经。
王楚嫣乖巧地偎在他身侧。
他看书,而她时不时地打量他。
这人长得实在太俊,且有男子气概,看一忽儿就能令她砰然心跳。
"楚楚在想甚么,这般高兴?" 王昂瞥见她绯红的笑脸,放下手中的书。
"诶?我有笑么?" 王楚嫣的红唇分明还微扬着。
少顷,她俏皮地说道:"我在想,你对道德经早就记得滚瓜烂熟,为何还看它,难不成里面藏有修仙法?"
王昂扬唇,调侃道:"嗯,再一会儿,为夫就腾云驾雾去也。"
"夫君不能抛下奴家自个儿飞升!" 王楚嫣捂嘴笑,略娇气地要求道,"与我说说话呗?"
她知道他近日在秘书省校勘[御注道德经],此乃官家御解的道德经,即将颁布,官家为弘扬道教,此前还下令设道阶,道学,并修撰[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