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这事来萧珩都不清楚,他知道太子同庞氏余孽联系,可这些人底细他一清二楚,左右不过百余人,要人没人、要粮没粮,连像样的盔甲武器都没有。
太子什么打算没人知道,不是他行事谨慎,而是手下压根无人可以商量,萧珩想他顶多就是让这些人去伏击齐王,甚至都不会成功,谁能想到太子居然会开外城门,放这些人入城!
而城外的流民看到居然有同伙毫无阻拦地入城,一个个也摩拳擦掌,几个大胆的兴奋跟在他们身后捡便宜。
这段时间齐王为了显示自己威信,好好安置了这些流民,虽不说每天都吃饱,但活下去是绰绰有余,本来大部分普通百姓在年景好的日子,也不可能日日饱饭。
这些天厚粥汤药养着,大部分流民身体都恢复了大半,能逃亡来京城的,基本都是身强力壮的,身体不好的路上早死了。
先前大家都饿得没力气,一群人聚集着也不会有大问题,但随着他们身体渐好,京城早有官员觉得这么多人聚集不好,想早日遣散他们。
只是尚未来得及有动作,就发生了太子这事,这些身强力壮的流民看到流寇们肆意地入店抢夺财物,激动得眼睛都红了,大家也随意抓了菜刀、柴刀跟着浑水摸鱼。
大梁承平已久,京城更是太平了百余年,哪怕各地天灾人祸不断,也不会到京城来,这些流寇突然入城,让所有人都不知该怎么反抗。
莫说是普通百姓,就是武侯们都慌乱得只顾拿起武器反抗,要不就是干脆扭头往家里跑,生怕家人出意外。
只有少数几个脑子好的,才想起关上坊市的大门,将流寇 、流民隔绝在门外。
随着流民聚集越来越多,京城的一些地痞流氓看到了其中好处,也用泥巴抹了脸,跟着一起混乱打劫。事态逐渐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
第三百一十九章 宫变(四)
宫廷内天和帝下了几道命令后倦极睡去,目前的事态让他气急攻心,但不至于焦虑,不过几个流民罢了,一旦出动禁军,几个时辰便能平定了。
徐广达再蠢,也就是反应慢些,武将该有的武勇还是有的,只要能接到消息,也能快速平乱。只是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再也等不来徐广达救援了,因为他死了。
徐广达上回就因反应慢,差一点被天和帝流放,事情还没过去太久,又怎么再次犯错?他是天和帝的奶兄弟,靠着情分保住了官职。
也因为这身份,他清楚天和帝的脾气性情,机会只有一次,下次再犯,不是官职能不能保住的问题了,而是连小命都没了。
偏偏这段时间,各地接连不断地天灾,京城外灾民就一直没散去,即便齐王将这些灾民安置得很好,他也不敢放松,时刻让人关注京城动静。
只是这次宫乱由内廷而起,他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把手伸到内廷,所以他派出的内线,一开始并未发现不对劲,等后来宫中禁军大调动,大家才察觉,赶紧给徐广达报信。
但已经晚了,他已经死了,被他的爱妾杀了。这倒不是太子的算计,他还没这本事,这是死去魏彦让人做的,爱妾也是魏彦派人暗中送去的。
魏彦早在十几年前就布置了这枚棋子,但始终没动过,也是后来太子被天和帝厌弃,齐王眼见自己有了上位的希望,才暗中联系魏彦的,他想要魏家的兵权。
太子为何被天和帝打压的,一点反抗的余力都没有?还不是因为没有军权?他现在很得父亲喜爱,可照样没有军权。
齐王向来以嫡子自诩,不把除太子以外任何兄弟放在眼里,可他也是有点自知之明的,皇家是最不讲嫡庶的人家,国朝迄今,真正嫡长子继位的寥寥无几。
很多嫡子甚至都来不及立为太子,就莫名夭折了。父亲现在可以厌弃太子,将来也能厌弃自己,只要自己一天没登基,地位随时都可能改变。
当然齐王还没胆子弑父篡位,就想拢点兵权在手里。别人看不上魏肃,他却私下交好魏彦、魏肃,想着将来魏肃得了魏家兵权,自己手头也算有个武将。
他也不是不知道天和帝对魏家的防备,只是还没达到天和帝的高度,就不可能完全站在他的立场上看待问题。都说魏家要造|反,但魏家安定了那么多年,始终对京城恭恭敬敬的。
朝中也有人提过,京城对幽州如此防备,也不是全然防备他们造|反,更多是敲打,不让他们生二心。齐王也认同这说法,所以才瞒着所有人偷偷交好魏家。
他并不知道,或许不是魏家节度使都有反心,但魏彦是绝对有反心的,不然也做不出以外面野种取代自己嫡长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