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辽军才到没多久,齐国这边就是望风而降,根本就没组织起成建制的反抗,一个个听说辽国不打算占据齐国的国土,很多人简直是失望透顶,不过饶是如此,辽军的到来也给齐国这边百姓带来了机会。
辽军到了之后,直接先干掉一批地主豪强,然后按照汉律授田分地,然后又让百姓可以分期购买农具良种,然后跟百姓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种出来的东西,可以以最低价卖给辽国的商队,消息传出去之后,顿时,齐国各个郡县投降得很快了。齐地诸侯王在手底下军队跳反的情况下,可不敢直面辽军的锋芒,一个个直接带着心腹还有财富去投奔刘濞。还有一些直接表示,自己是被裹挟欺骗的,并无反意,如今就要拨乱反正,弃暗投明。
刘濞简直是焦头烂额,他当初起兵的时候虽说也想过辽军的干涉,但是,他也没想到,辽军居然这么快就让他们后方出现了这么大的纰漏。吴国还好,刘濞在底层虽说不得人心,中上层还是绑定在刘濞的船上的,但是齐国那边哪怕都是刘肥的子孙,但实际上本来人心也不齐,如今更是直接被分化开来。没了军队,没有财富,那么,这些齐国的诸侯王对刘濞来说,就是负担。毕竟,别看这些人是狼狈逃出来的,但是压根没有丧家之犬的自觉,反而一个个还吆五喝六,在刘濞面前摆谱。
刘濞要不是碍于宗室长者的名头,恨不得立马将这帮看不清楚形势的渣渣给扬了。
相比较起辽国的反应迅速,长安那边就有些拖沓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辽国如今的后勤运输能力是非常恐怖的,不断铺开延伸的铁路暂且不说,光是海船,在速度上就比汉室的楼船强出去不知多少。
辽国使用的是帆船,还是改良过的那种,虽说没有像是大航海时代的一部分船只一样,舍弃了大多数性能就为了提升船速,但是其速度也是非常可观的,全速航行之下,几天时间就足够辽军大部队南下登陆了。
而汉军却不一样,一方面,因为之前河套一战,汉军损失惨重,辎重粮草也就罢了,少府咬咬牙,还是能凑出来的,但是东西好说,人却不行!
没错,在汉室,良家子都是预备军,可问题是,人也不是生下来见风就长的,刘恒又算是体恤民力,再过一两个月就到了秋收的时候,叛军可以不顾这些,刘恒不能不顾,所以根本不能无限制抽调民间力量,要不然一场仗打下来,民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家要家破人亡。何况,还得预留相当一部分军队用于守卫关中,免得关中这边有人与叛军勾结,里应外合。甚至,刘恒还防了刘昌一手,免得刘昌趁虚而入。
再有就是谁领兵的问题,周亚夫还在孝期,汉家以孝治天下,从来不会说什么忠要放在孝前,而其他那些人,刘恒又有些信不过,毕竟里头不少人是有前科的,当然,刘恒自个也没安什么好心,他的确是有意想要借此削弱一部分刘氏诸侯和彻侯的实力,这其中也包括了辽军的实力。
因此,各地的郡兵在与叛军僵持不下,辽军在叛军后方挖坑的时候,关中还在扯皮。但是等到前线的战报传回来,朝堂上顿时就安静下来了。
不安静不行啊,再这么下去,辽军都要占领齐国吴国两国全境了,真要是叫辽国吞了下来,还能指望他们将到嘴的好处吐出来不成?尤其,辽军根本就没什么损伤,他们简直就是过来武装游行,顺便接收好处的,他们又迅速收拢了两地的民心,真要是任由事态发展下去,说不得就要重演东周旧事,汉天子变成只能控制关中的周天子,其他地方,只知道有辽王,而不知道有天子了!
刘恒一旦下定了决心,那么,朝堂上的些许阻力,根本就不算回事。
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刘恒就集结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了函谷关,一路南下平叛。
第123章
大军平叛并不算顺利,说白了,汉室的统治也就是几十年时间,在关中或许因为当年刘邦的“约法三章”还有刘恒登基之后降低税赋等一系列利民政策,成为了老刘家的基本盘,而在其他地方可没这样的好事,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对于汉室,他们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对他们来说,统治他们的是地方官员诸侯王,甚至就是乡老豪强,一个亭长就能逼得他们家破人亡。长安的政令就算是再好,下面人也不知道,他们对刘氏自然没多少忠心可言,甚至因为下面的盘剥,反而对汉室充满怨恨。
加上这年头的军队也没多少军纪的说法,当兵没有军饷,收获分为战功后的赏赐和缴获,汉军对于战功的计算承袭了秦制,中下层看的是斩首,上层才会看其他。问题是,对于寻常士卒来说,再悍勇,也不能保证一定会有斩获。而且,如果说开国那会儿军功封爵还能分地,现在几乎就没可能了,关中的土地差不多都有主了,至于分关东的地,有这个想法的干嘛不跑辽地去,那里都不用拼命,去了就能分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