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养小王妃(115)

直到一日下午,随侍前来道:“王妃,门外有位老者自称是捡来孩子的祖父,给出了这孩子的来历,但又拿不出别的证据来。奴婢原是要派人去这孩子的原籍调查,但那位老者想要求见您,说只要见到了,您便会相信。”

这个说法让薛映有点茫然,他认识的老者都在南疆,离泊州很远。就算有人拍花子也不会千里迢迢的将一个半岁多的孩子运到泊州附近,这实在是太远了。

想来是素未谋面的人,那他为什么要见自己?莫非是有别的阴谋?

薛映心有挂念,腾不出多余的心思,思忖着若真能给那孩子找到亲人,也是一件善事,便让人请那位老者进来。

没一会儿,一位身着青色长袍的老者走了进来。老者看上去年逾古稀,面容消瘦,目光却是矍铄,即便到了王府,亦是从容行礼,并无常人那般拘束惶恐之态。

薛映见老者气度不凡,心下暗忖,随侍在一旁的钟贵惊讶道:“祁老太傅?”

来人正是历经三朝,教导过先帝、先太子的老太傅祁兆存。在先太子离世后,朝堂陆续被外戚把持,祁兆存是最早被排挤出朝局的旧臣之一。在那之后,他离开京城,返回家乡,从此不问旧事。

薛映没料到在泊州会见到这位老太傅。他想起老太傅曾经也教导过温承,尽管两人关系算得上不睦,但好歹也有师生之谊。

薛映给老太傅回礼后,厅中再无人言语,气氛一时有点尴尬,好在王府的人都很有眼色,立时便有嬷嬷抱着孩子送了过来,薛映终于找到话说:“这孩子是您的孙儿?”

祁兆存接过孩子,先是仔细看了下孩子的样貌然后查看了下孩子的后颈,后颈与头发相连的地方果然有块褐色的胎记,方才叹道:“这是昔日的一位同僚的孙子,他去得早,命中只得一子。那位侄儿前几年成了亲,有了这个孩子。这半年间,这孩子的父母相继去世,临去前写信给我。”

祁兆存大致讲了来龙去脉,后面便是府中刁奴心存不轨,变卖家财最终卖掉旧主之子的故事。薛映猜测那位已经过世的官员应当也是被兴和帝找了由头驱逐出京的一位,想是这些年过得很不畅快。

薛映听完了这个沉重的故事,他看祁兆存语气并无太大起伏,面色也没什么太大变化,他一时拿捏不准,不知该如何安慰一下老太傅。

祁兆存并没有讲述太久,倒是开口问起别的事情:“关外如何了?”

“已经胜了一场,再过段时日,应当彻底无虞了。”薛映道,这一次战事之后,往后的几十年里都不会有异族能够进犯关外了。

祁兆存听了点了点头,用平静的语气说出惊人的话语:“端王爷这次回来,大胤便要换个主人了。”

薛映没想到祁兆存如此直白,下意识地扫了一眼厅中,除了周荃、钟贵,再无旁人了。他倒不是惊讶于这句话的内容,温承的想法变化在还没有明说的时候,薛映便有所察觉。更何况在临别之前,两人在夜里深谈了一次,他几乎知道温承想做的事情了。

哪怕在场几位都不是会背叛温承的人,但这些事情只要没到明面上,他便不能承认,于是道:“老太傅何出此言,王爷对大胤一向忠心耿耿。”

“王爷对大胤忠心耿耿。”祁兆存低低地重复了这句话,语气中包含着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绪,却丝毫没有嘲讽之意,更像是追忆、追悔。“端王因皇后娘娘之故与陛下不睦,持续多年,直到天成二十七年,陛下曾想与端王缓和关系。那时候我以为端王桀骜难驯,曾向陛下进言,既立太子,对其他子嗣应当一视同仁,勿有偏私,以免被重视的皇子生出多余心思,以致兄弟阋墙之祸。”

薛映意识到,这里面的陛下和皇后,指的都是温承的父母。这些往事他知道不少,但他没想到老太傅会当在端王府中如此直白地讲起往事,丝毫没有掩饰曾经的态度。

“王妃不必担心我会和当今陛下说什么,他本来就不信任我,我不会如此献媚于他。”祁兆存声音充满怅惘之意,“当年我曾经担心端王那样的性子,会对太子的皇位有碍。直到这两年,才觉得比之昏庸无能,这点并不算什么。到如今的乱局,王爷此举无可厚非。”

隐退乡野多年,祁兆存的心里时不时会想起诸多往事。天成帝在位的最后那几年,朝廷中已有了乱局,其长子宣德帝是忠厚平和之人,并不适合在这个时候做皇帝。是他的私心,最开始他托辞国赖长君,后来只希望皇位能留在宣德帝这一脉。可是如今积重难返,只有善于决断的君主才能遏制乱局。如若不能看海晏河清,将国运系于一脉,又有何益呢。

上一篇:六州歌头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