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一天太累了,薛映闭眼在马车中小憩,快要入睡之时,朦胧间听到了婴孩哭泣的声音,他猛得睁开眼睛,下意识寻着温启的位置,却发现自己还在马车里。薛映揉了揉额头,发现马车已经停下,于是问道:“怎么了?”车帘外的钟贵小声道:“王妃,路上有一个婴孩,不知道是谁家的孩子,无人看管。”
薛映心里奇怪,掀开帘子看着外面,周荃上来道:“在东边岔道的草丛上捡的,没看见附近有旁的人。眼下有些晚了,须得赶紧回城,可以先将孩子带回去找人寄养。属下已然命人守在这里,看是否有人前来认领。”
除了日常服侍的人,温承将跟随自己多年的侍卫统领周荃派来跟着薛映,也是考虑到他们相互熟悉些。自二人分别起,从一路的护卫到王府防卫和偶然的出门,皆是周荃随扈。
“孩子先带回王府吧。”薛映看了下天色,就算找人家寄养,这个时候已经不合适了。更何况王府那么多人,多照料个孩子也是件很轻省的事情。
回到王府后,薛映吩咐了几句后,先去看了温启,哄了他一会儿才去吃饭。吃过饭,他又去花园里看了一会儿夜里的花。较之白日,花瓣合拢了许多,不若白日那般绚烂。夏夜的萤火虫偶然出现,发出一点一点的光,倒是别有一番意思。这样的场景很难不让薛映想起旧事,他回忆了会儿那段在山中逃亡的时候,哪怕充斥着危险,两个人总是一处的。
接下来的几天,薛映每日早晚来看花。看花开满树,又见花落了满地,夏天下了一场雨,落花被风吹落到湖水里,一路逐水漂流。
薛映望着这一幕,发现自己连一丝怅然也无了。他看了很多东西,却发现似乎什么东西都看进眼睛里了。
等待让他整个人变得充满忧虑。
在经历很多个煎熬的日夜之后,终于在一个傍晚,他收到了来自关外的第一封家书,关外大捷。战线在往北推进,等清扫完残兵之后,温承便可返回了。
在信的后面,温承告诉薛映自己并未受伤,嘱咐薛映好好照顾自己,等他从关外回来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来接他。
薛映松了口气,一心等着关外传来的新消息。没成想两日过去,他收到了周荃搜集来的一张讯报。
这是兴和帝下的诏书,言说星象有异,太后身体抱恙,为了给太后祈福,需要挑选属相相合,生辰合适的宗室陪伴太后。
看完这封讯报,薛映几乎立刻明白,兴和帝这是动了想将温启带进皇宫的打算。
第56章
这封信让薛映刚刚放松下来的心绪再次紧绷,兴和帝散布消息的目的再明显不过。
关外大捷之后,京城再无被外族威胁的隐忧,而温承此时奔袭往北,离京城更远,一时半会赶不回来。而一想到温承过段时日便会率军回京,比之从前威望更甚,兴和帝日夜难安,便寻了个孝顺的由头,让温启进京,实则以此让温承忌惮。
无论如何,薛映是绝不会让温启进京的。温承虽备有后路,预备他们在危难之时躲藏。可这个时候,他们不能凭空消失,藏在不为人知的地方。藩王原本就是在朝廷的监视下生活,这个时候,他们若是下落难寻,更给了兴和帝发落的理由,也会影响温承那边的局面。
就算要躲藏,最迟也要等温承彻底解决完关外的战局,才算稳妥。一连几日,薛映反复思索着,正想着该如何应对不日将会来泊州的天子来使,他收到了一封意料之外的信件,来自于温承最小的弟弟——温敛。
温敛在信中告诉他:“万望王嫂勿要入京。”
先前兴和帝在诏书中书写了上师算出的宗室生辰,只写了属相和生时,并无月份。温敛正好也属虎,与温启出生的年月虽有不同,出生的时辰却是差不多的。
温敛让薛映放心,他是皇帝最小的叔叔,向来没有威胁,又是自小认识的情分,兴和帝不会拿他怎样,他入宫后会想办法拖延一段时间。
薛映想起温承说过的一些事情,兴和帝年幼时京城曾经有过一次乱兵,乱兵险些冲入皇城。危险来临之际,是年仅十二岁的温敛挡在了时年八岁的兴和帝身前。兴和帝因此极为感激,这两人虽为叔侄,但有着自小长大的情谊,想是亲厚,就算是劝不动兴和帝,应当不会出什么乱子。
只要再拖延一段时间,温承从关外回来便好了。
饶是如此,薛映心里隐有不安,他思忖再三,还是想着适时将温启送走,以防万一。万不得已之时,他便自己进京。
这几日他做着诸多准备,也让众人加紧寻找捡来的孩子的亲人。说来也怪,周荃派了诸多人手寻访了附近的许多人家,并未发现谁家丢了孩子,于是猜测是从外地拐来的。可如此一来,亲人更加难寻,一时竟是没有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