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直播历代王朝开国难度对比与后续(333)

贞观年间六次疫情都没有对唐朝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可见大唐在面对疫情上面必定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因为太宗皇帝对疫情非常重视,处置及时果断,所以在疫情还没有四处蔓延的时候,就将其控制住了。】

听到这里,无论是李世民、群臣、还是大唐百姓纷纷都松了一口气。

武德初年,六年,大唐都爆发了疫情,特别是初年的时候,还是在关中地区爆发的,当时可是死了数不胜数的百姓。

直至今日,百姓想起来心里都发慌。

李世民一脸严肃,“也不用等到贞观三年了,传令下去,长安以及各州县都立即设立地方官方医学馆,凡入馆学医者,衣食住行都由国家承担。”

“其次每月需要考核,累计三次考核不通过者,必须离开医学馆。凡进入医学馆的学子,大唐若是爆发疫情,不得违抗命令,必须前往疫情区。”

李世民一边说,一边沉思,片刻后他道:“杜公,此事便交予你了,医学馆的各项规则制定也暂时由你先拟定,拟定好了再给朕过目。”

杜如晦拱手应是。

【有对比才有伤害,相比贞观年间,大唐其他皇帝的救疫措施可是相当拖后腿了。

武德初年关中疫病,“时关中多骨蒸病,得之必死,递相连染,诸医无能疗者”。

武德六年,剑南道疫病,“亢旱不收,疫死众”。

唐高宗时期,永淳元年六月,关中及河南发生疫病,“关中初雨,麦苗涝损,后旱,京兆、岐、陇螟蝗食苗并尽,加以民多疫疠,死者枕藉于路”。

“饥馁相仍,加以疾疫,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

唐中宗李显时期,神龙三年夏,“自京师至山东、河北疫,死者千数”。

这些皇帝在面对疫情时的反应速度就没有太宗那么精确了,造成的后果显然也不那么乐观了。

有道是“疫情便是战争”,既然是战争,那太宗皇帝自然便不在话下了。】

面对天幕这一次的夸赞,李世民心中郁闷极致,他一点儿也不想被夸,只希望上天对待大唐能够仁慈一些,若真的有责罚,那便朝他一人来吧。

【疫情这些都是后话了,大唐最早的疫情也要等到贞观十年。

距离贞观初年190年后,诗人白居易写下一首诗《七德歌》,里面便有画龙点睛的一句,“以心感人人心归”。

这便是太宗皇帝的心,克己爱民,正是因为他这颗柔软的心,感动了朝廷官员,感动了百姓,使得大唐不仅渡过了贞观初年的灾荒,更是在这其中锤炼出一批与他同样爱民如子的官员,大唐的整体社会道德提升,社会风气良好,这便是迈向贞观之治的重要一步。

《贞观政要》中,唐朝史臣吴兢对贞观初年的灾患做了最后的总结,“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

由此可见百姓对大唐朝廷政权是多么信任,“其得民心是也~”】

民心……

李世民忍不住露出笑意,他想,若是天幕没有出现,自己按照原本既定的“玄武门之变”的轨迹走下去的话,那他上位后想必内心充满了危机感。

那这种危机感来源于他自身对于玄武门之变的不安,这种不安时刻提醒他自己要励精图治,只有交出一份完美的盛世答卷,或许后世人才不会批判他发动了政变,弑杀兄弟、逼迫君父退位。

正是如此,他才在居安思危中获得了民心。

天幕下关中的百姓忍不住喜极而泣,在经历了大灾大难之后,大唐尤在,关中尤在,他们百姓亦在,何其幸运能得如此啊!

【贞观初年,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天命给唐朝和东突厥共同降下了一道公平的考验。

贞观三年时间里,大唐灾害频繁,饥荒、大旱、霜冻,而东突厥境内气候反复无常,或是频频大雪,六畜多死,或是盛夏降霜、五日并出,赤气满野。

老天爷站在中立的立场,冷眼看着大唐、突厥是如何面对这场大自然的考验的。

太宗皇帝选择大赦天下,免除赋税、遣使赈灾……

而北方突厥,颉利可汗的政策就非常直接了,他选择向下,向他的子民压榨。

于是在两位君主高下立判的操作下,唐朝逐渐走出了灾害的影响,重整社会风气,并不断地秣马厉兵。

而东突厥则陷入了外部薛延陀的叛乱,并长久僵持不下,内部权贵百姓纷争不止,由此上天考验的结果已经日渐明朗了。】

第136章

【李世民不愧是一代雄主,天灾的到来,他迅速意识到这不仅是危机,更是一个绝妙的好机会。

上一篇:救世主模拟器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