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教养在那儿,康熙现在都想呵呵两声,明明就想知道事情进展,却装作口是心非的模样,“真的?朕不喜欢,你以后就不过问了?”
哪有人这样的?李礽气得腮帮子都要鼓起来了,要是康熙敢说自己不喜欢,自己就摆烂,再也不用金手指帮忙了。
把儿子气了一通,康熙心情舒畅了不少,说道:“朕没有不喜欢,朕是听闻寝食难安,心中担忧,所以不想你小小年纪就要操心这些事儿。”
论打嘴炮的关切,康熙自认为也不输给旁人。
李礽顿时就无话可说,再次干瞪眼。
瞧着儿子气到无话可说的样子,康熙心中无任何的愧疚,大笑两声,“行了,朕不捉弄你了,这事儿很快就会出结果了,就在这两日吧。”
马上快到除夕了,康熙其实想放到年后再处理的,但是前些时候,直隶巡抚在免赋的奏本上附上了万民书,说是感激朝廷今年的拨款给他们留了一条活路,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手印,康熙很是动容。
而且奏本上还提到,说这万民书是省城写的,还有人走了两三天的路就是为了在万民书上按个手印。
除此以外,受灾很是严重的通州县的百姓请当地的石匠铸了功德碑,上面的人名是从京城布告上抄回去的,一个都没有落下,听说等后面恢复生活后,还打算修庙,日日为这些人祈福。
消息传到京城,引得不少人潸然泪下,或许当初的捐赠只是出于顺手,但是灾民们的感激却是实打实的。
诸如此类的小事不胜枚举。
内务府干出来的事情与之相对比,简直就是牲口不如,所以康熙决定一定要在年前解决这件事,也算是给百姓们一个交代。
李礽哪里知道康熙心里的这些沟沟坎坎,听说快了,里面便问道:“那我可以旁听吗?”
一边说着,还一边四处打量,什么犄角旮旯还有窗户案几都是重点观察对象,简直就是司马礽之心——路人皆知啊。
康熙无奈,自家儿子是堂堂太子,这个爱听墙角的毛病还有得治吗?
这也就是李礽不知道康熙的想法,不然只会回答:没得治,换一个吧!
“可以,你就待在屏风之后,不可出声,知道吗?”康熙终究还是心软了,同意了保成的要求。
噢耶~李礽高兴得跳起来,连声夸赞,“汗阿玛最好了。”
康熙看着儿子欢呼雀跃在屋子里转圈圈,也忍不住地勾起了嘴角。
但是,康熙很快就后悔了,因为自打他同意了保成的要求后,这娃儿每天借着校考所学的理由问一次,让他烦不胜烦,以至于后面暂时以公务繁忙为由解除了召见。
但是即便这样,保成还是日日过来询问,康熙被问得只想揍人,于是保成催他,他就催曹寅和梁九功,大家相互伤害啊。
被这两父子快逼疯的梁九功和曹寅在腊月十一日终于掌握了所有线索,总算能给皇上和太子爷一个交代了。
彼时,李礽正在贵妃的院子里面薅梅花,德嫔娘娘带着他满园子挑选,他发誓今日一定要找到那枝最完美的梅花,以替掉乾清宫那枝公开处刑万分羞耻的枯枝。
两人正带着奴才转来转去,何竟凑到太子爷的耳边一阵耳语。
李礽眼珠子一亮,他立马环顾四周,随手指了一枝梅花说道:“我瞧着这枝就挺好的。”
德嫔看了过去,太子爷的品位是不是有点奇怪?这光秃秃的梅枝上就一个丁零的花骨朵,好在哪里?还是说太子爷就好这口?
想想乾清宫里面迄今还插着的枯枝,德嫔觉得自己真相了。
既然太子爷这么说,德嫔便还是将这枝剪了下来,放在德忠提着的篮子里。
李礽这才注意到似乎有点不太好看,但是他心里装着内务府的事情,也顾不得了,极力吩咐德忠要提着篮子在后面慢慢走,不能把花骨朵碰掉了,自己则跟个兔子般朝着乾清宫窜过去。
德忠瞧着篮子里面那枝丑丑的梅枝,一时间不知道皇上是收不到这个会生气,还是看到这个更生气。
第135章 召见
李礽噔噔噔跑到乾清宫,先探进去一个小脑袋,瞅瞅没有旁人,这才背着小手哒哒哒地溜进去,“汗阿玛,人呢?”
“还没开始呢,这不是等着你来吗?”康熙正在翻阅曹寅写的奏本,上面很清楚地记录了海拉逊所贪银两,他的国库没这么能挣,他们倒是这么能贪。
“怎么样啊?”李礽趴在桌子边上,他现在几乎不用垫脚就可以看到案桌上的折子了,但是上面的字还是看不清楚,只能将小脸靠在手上,侧着头问康熙。
事实上,康熙的脸色就很能说明一切了,打李礽进来,他的脸上就阴郁得仿佛能滴水一般,如今沉沉的,要不是李礽仗着自己第一小宠爱的身份还不敢上前搭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