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李礽无语的是,在历史上这个园子还真的修了,就是玉泉山的行宫,名为澄心园,后面改名字叫做静明园,乃是明末华严寺的遗址,嘉靖时期被瓦剌军毁掉。
如今要重新修建,七十五平方千米的面积,得要花费多少银子?
一听说这个消息,李礽就冲到了乾清宫,现在正和康熙理论呢!
“百姓们在水深火热,将士们出生入死,咱们在修娱乐的园子,这传出去,多少人得要骂咱们奢侈无度?”李礽振振有词地说道,
康熙坐在上首,脑仁都快被儿子这张叭叭叭的小嘴给吵晕了,他无奈道:“朕不是还没同意吗?”
“您很快就会同意的。”李礽哼了一声,衣服早已经把人看透的神色,“因为这次赈灾,户部花的钱比预期少。”
康熙简直都不知道怎么反驳了,关键是保成说得很有道理,赈灾之际,发动了民间力量,解了燃眉之急,户部也轻松了一截。
“合着户部把百姓的钱拿去赈灾了,把自己的钱留着建园子。”李礽说道,其实他是想点名康熙的,但是这么直白地下康熙的面子,康熙说不定会揍他人。
“行了,朕知道了。”康熙忍不住说道。
“我知道海拉逊的意思说咱们要装点皇家的门面,但要真这么做的话,可就枉费了汗阿玛的一番苦心了。”李礽皱眉,垂下目光,故作思量的模样。
“什么意思?”
“汗阿玛厉行节俭,就是为了天下人有模学样,咱们前面才说了份例减半的事情,就要花大笔的银子在这种事情上,况且现在香山行宫还在修建,再建一座园子,会让百姓觉得咱们传出来的节俭都是假的,往后,只怕更难取信于民。”李礽说道。
是的,现在香山行宫正在修建中。
这也就是那时候李礽还没有穿过来,不然这座行宫只怕也建不了。
要不是不能剧透,他真的想说想想你的富贵花孙子乾隆吧,确实身处清朝最繁华的时候,也确实做过一些功绩,但是普通人记得他什么?记得他下江南风流事儿,记得他修建了一堆的园子,有多少人记得他将新疆和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又有多少人记得他下令编撰《四库全书》?
康熙沉默,倡议修建玉泉山的行宫是朝中大臣先提出的安民之计,给出的理由是让百姓觉得大清朝如日中天国力昌盛,让百姓安怀。
若只是海拉逊的话,他只会觉得这老东西又想捞银子,但是朝中之人都这么说了,他难免有些心动。
“汗阿玛,您要是真觉得银子没处使,就给那些在外征战的将士多发点饷银啊,人家用命拼搏,都是大清朝的勇士,不值得吗?”李礽说道,“或者您给一年到头忙碌的官员发点年节礼,不也挺好的?”
康熙瞥了他一眼,“依照保成的意思,就是不能修,对吧?”
李礽摇摇头,“修,自然是可以修的,只是不是现在,汗阿玛,真想修吗?”
李礽说完,就看向康熙,他说了这些都是劝说康熙不要劳民伤财,但是最终做决定的还是康熙,康熙说要修,那就一定会修。
纵观历朝历代,就算国库里面干净得连老鼠都不愿意住,也不妨碍皇帝享受。
当然,打的不一定是享乐的名义,其在历史上的评价却都是大同小异,除非这是一项拉动经济的基建工程,但在封建时代,老百姓没有人权,只有徭役加身,何谈以工代征?
保成的眼睛黑白分明,当他这样直勾勾地看着人的时候,就会给人一种压力,令人心虚,康熙与之对视一会后,才沉声道:“容朕想想。”
李礽言之已尽,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康熙真要修那劳什子的园子,他就不管了——才怪!
他已经和乌库妈妈说好了,要是康熙打定主意还是要修这个破玩意儿,就由她亲自出来劝说,儿子话不听,老祖宗的话还不听吗?
见儿子不再叨叨了,康熙松了口气,觉得十分心酸,从前在汗阿玛面前,在老祖宗面前,都只有听训的份儿,怎么如今长了一辈儿,还是只能听训呢?位置是不是有些颠倒了?
李礽又坐回椅子中,他道:“汗阿玛,贪污善款的事情查得如何了呀?现在都没有人同我说结果呢,每天吃饭、念书、睡觉都惦记着这个事儿呢。”
“小小年纪,操心这么多。”康熙忍不住说道,还茶饭不思呢,上次晚间去看他,那小呼噜打得可叫一个响亮哎。
“哎,我也是想给汗阿玛分忧啊,要是汗阿玛不喜欢,我以后再也不问就是了。”李礽小小地叹气道,摆出大人常有的那副“为你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