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也有这么一种传言说,逃走的朱允炆看见朱棣治国有道,明朝日益繁荣昌盛,他便歇了想当皇帝的心思,也没有组建势力造反。】
各个朝代的百姓听着天幕说的数字,他们一辈子也吃不完那么多粮食吧?
这个皇帝虽然造反篡位,但他鼓励生产啊,而且工具和种子也都是官府给的,他造反又怎么了?
只要有地种,百姓们才不管是皇帝是造反还是正统。
嬴政微微眯起眼睛,问了下方的李斯,李斯苦笑,怎么这种事就有他啊?
不过他还是老老实实地说出了去年的税粮,嬴政果然蹙眉,还是得将天幕给的良种推行下去。
刘彻眼馋的不得了,那么多的粮食,而且还是每年都增长,那么多粮食怎么就不是他的?
赵过擦着额头上的汗,去年才刚刚种下良种,不可能那么快推行下去,陛下的要求还得好多年才能达到,不过他的眼睛也流露出渴望,那么多粮食,谁不想要啊?
李世民也感叹,不知是在说朱棣还是在说他自己,“虽然是造反上位,但也是确确实实是为民做事。”
他也从中学到一点,应该着重管理地方官吏,果然,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赵匡胤抚掌而笑,“有手段、又果断、能打仗、能治国,这样的人不当皇帝才是可惜。”能治理出盛世也不奇怪。
同时他又深深叹气,将目光落在赵德昭的身上,怎么他就没有这样的儿子啊?真羡慕朱元璋和李渊,儿子虽然都造反,嗯?他的内心升起一种奇怪的感觉,难不成只有造反的儿子才是最好的吗?
洪武年间
朱元璋听到朱棣杀建文朝臣,他深深叹了口气,有些高兴又有些难受是怎么回事?毕竟那些朝臣可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
听到天幕之后的话,朱元璋已经完全不生气了,拍了拍朱棣的肩膀,“好样的。”
朱棣刚要高兴,结果下一秒就听到朱元璋小声嘀咕,“如果是你大哥的话,肯定能做的更好。”
他的眼睛黯淡一瞬,一旁的朱标开口,“父皇,是四弟做的好......”
听到朱标替他反驳,朱棣眼泪汪汪,果然还是大哥最好,父皇就是其他视频中说的大猪蹄子。
洪武末年
卧病在床的朱元璋怔住,之前听到朱棣篡改历史的时候气的吐血,现在看向床下跪着的朱棣,他指着朱棣骂了好久,最后说,“这都是你应该做的!”
朱允炆默不吭声,听到最后一句话甚至都有些想笑,四叔可真忙啊,逼的他退位,又大量杀建文朝臣,这不是想抹去他的存在是什么?
朱棣一点也不怕,甚至都不生气,老头子生气就让他骂几句又如何?他的野心只在皇位上,当听到天幕说他缔造出永乐盛世时,估计老头子的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孙子指望不上,当然要指望他这个儿子。
建文年间
朱允炆跌坐在椅子上沉默下来,或许自己真的不适合当皇帝,但他的内心又涌出不甘,难道四叔真的比他适合当皇帝吗?
建文朝臣得知自己的死讯,抖着手在心里大骂朱棣不做人,但又无可奈何,谁让人家造反成功了。
朱棣听见天幕讲述自己的仁政,他勾唇,现如今大明百姓可都能看见天幕,这一次或许根本不用造反。
永乐年间
朱棣的脸色比之前要好看不少,如果天幕只谈他造反的事情,他怕是真的会生气。
朱高炽见父皇脸色变缓,他放下心,刚刚父皇的脸色真的是极差,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可不是说笑。
康熙,“朱棣还是比朱允炆要狠的多。”优柔寡断是硬伤。
【大家还记不记得我曾经说过朱棣‘天子守国门’的举措?因为北平是朱棣的封地,在此地统治比较稳定,而且北平又是军事要地,可以抗击北方入侵的蒙古,于是在朱棣即位之后就打算迁都。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开始着手营建北京城,在1420年,朱棣正式迁都于北京[4]。】
【‘天子守国门[5],君王死社稷[6]。’不管朱棣迁都的原因是什么,但是他切切实实地做出行动,并且守护着大明百姓,前一句指的便是朱棣迁都的事情,至于后面的那一句,等之后讲到明朝末年的时候再说。很多人以为这是明朝的祖训,但其实不是,是从民间传出来的,具体是谁说的并不清楚。】
【还有明朝也有这样的一句话:我朝国势之尊......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7]。这句话出自《东谷赘言》,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朱棣说的遗训,但在很多明朝正史中根本找不到这句话。不管是不是朱棣说的,这句话切切实实地拉踩了之前的几个王朝,那么这句话说的是真的吗?很遗憾,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