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卫青自知刘挽办事靠谱,然卫青想的是刘挽得回去吩咐后再让人送去他的府上,不承想藏书楼内竟然另有准备?
卫青伸手接过,“有劳。”
纵然作为长平侯,卫青依然待人谦和,那人一笑退去。
刘彻是个急性子的人,既对刘挽提及的安顿匈奴人的想法动了心思,第二日既让刘挽将处置匈奴人的想法同大臣们一提,大臣们同刘彻几乎是同样的态度,俘虏归国的匈奴人,为奴为婢挺好。
刘挽提醒他们别忘记大汉接下来依然会对匈奴用兵,如果擒获之人一味罚而为奴为婢,试问传回匈奴境内,是不是会让匈奴拼死一战?对于大汉而言,反击到底的匈奴和愿意归顺的匈奴人不应该区别对待?况且,为奴为婢,宫中不缺为奴为婢的人,缺的是真正愿意归附大汉,成为大汉的人。漠南之地,如今既已归大汉,难道他们不应该想一想,怎么建筑城池,如何让漠南之地真正归于大汉。
城池的得失是疆域的代表不假,上下一心,共卫我城,亦或者思归匈奴,两者有没有区别。
随着刘挽提出的问题,也算是和朝堂近些日子提及的卫青攻下漠南,刘彻下令修筑朔方城,设置朔方郡、五原郡后的相关事宜重合上。
“臣以为,针对建起的朔方城,陛下既设朔方郡,五原郡,当自内地迁徙百姓前往安居。筑城防卫。”朝堂上不是没有人争论刚打下的城池该怎么样去安顿,而是有不少不同的意见,刘彻正在权衡到底有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让内地百姓迁徙北边之地,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此事的工程之大,让不少大臣都认为不妥。况且原本此地也尚存匈奴百姓和俘虏,一但两族人共居一处,会不会闹出别的事。针对当地的匈奴百姓,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如何安排?
总之,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来后,刘彻一时并没有做下决定。可现在刘挽提出关于安顿匈奴俘虏的事,听刘挽的意思是要对他们善待之?
“长公主既提及匈奴俘虏,不知长公主认为,朔方郡、五原郡内的匈奴百姓又当如何处置?”有人提议,存心不放过机会为难刘挽。
“父皇既建朔方城,建朔方、五原两郡,从今往后,那是我大汉之地,生活在那儿的人只会是我大汉百姓。”刘挽不加思索而答,刘彻嘴角随之勾勒一抹弧度,这句话他喜欢听,非常的喜欢!
“百姓自然是我们大汉的百姓,未必他们不念故国。想必长平侯领兵攻下河套地区外,最是清楚留下的匈奴百姓对我大汉是何看法。”虽然如何安顿百姓的事并非卫青所长,架不住地方是卫青带人刚攻下来的,因此议起关于匈奴的事绝少不了卫青。
一听刘挽话答得漂亮,对方是认为非我族类必有异心,同时也希望把卫青拉下马,好让卫青去应付刘挽提出的种种新奇的想法,他们倒要看看这对舅甥能不能想到一处。
卫青抬眸看了刘彻一眼,刘彻道:“前方的情况你们最是清楚,他们既然心存疑惑,你只管据实相告。”
“臣以为,匈奴的情况是聚则为兵,散则为民。故,欲灭匈奴,必将匈奴掳归,以令其无兵可用,我大汉方能真正做到抑制匈奴,使之不能再为祸我大汉。故,臣每回出战,皆俘其民,获其牲畜,连同匈奴车辎亦不留与匈奴。漠南一战,随陛下下令建起朔方城,设两郡,臣以为大可将俘虏之匈奴人,除匈奴王室与大臣外,皆可待之如我大汉子民。依臣亲眼所见,匈奴百姓亦求安容之地,盼着能够安居乐业。”卫青把对匈奴的看法道来,也说清楚自己在前面见到的情况。
刘彻听着点点头,“匈奴归于我汉,自此也是大汉之民。否则一但匈奴继续壮大,依然为患于我大汉,反而不可取也。”
“我记得朔方郡也罢,五原郡也好,皆水草肥美,是为不可多得的好地方,既如此,开荒种田,兴修水利可行否?”刘挽针对性的问题一丢出去,自有人立刻答道:“臣派人前去查探地形,针对朔方城建起,连同水兴地形的建造,皆已绘制成图,请陛下过目。”
术业有专攻,刘彻有心让人建城,怎么可能不派人前去查看一二,一看,一应章程都随之递上来。刘挽在其中,不过是让人顺便多看几眼那么样一个地方适合发展吗?
眼下刘挽手里不缺懂得建城,也不缺擅长搞水利工程的人,开荒耕地,既为惠一方百姓,又可卫边境安宁,那是一等一的大事,刘挽要一个答案,很快有人将答案送上来。
华刻立刻上前将纸接过,送到刘彻手里,刘彻仔细翻看,十几张图纸,从整个朔方城到朔方城内的街道走向,可以说,连水流走向,上面都标记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