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滟想起林如海说过他参加科举前曾在苏州祖坟旁的田庄暂住,为父亲守孝。
林如海之所以能跟贾政惺惺相惜,在某个程度上或许是因为同病相怜。
其实贾滟对贾政的感觉并不坏,身为宁、荣两府里唯一一个品行端正,行事又比较靠谱的男人,贾政其实也很不容易。
品学兼优的贾珠已经病死,留下李纨和贾兰这对孤儿寡母。
既有贾珠这名优等生珠玉在前,也不怨贾政见宝玉喜欢玩弄脂粉时怒其不争。
即便是在贾滟生活过的世界,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多样性,但绝大部分家长要是有一个像宝玉这样的孩子,即使知道他本性善良有才情,也是分分钟要被气死的节奏。
如今听林如海说起贾政的不易,默了默,干巴巴地“哦”了一声,“那……我住在荣国府的时候,多陪伴老太太和嫂子,也算是为二哥哥分忧?”
林如海忍不住笑了起来。
贾滟:“……”
难道她说错了什么?
林如海的声音包含笑意,“我与你说这些,不是为这个。”
贾滟坐了起来,看向歪在大引枕上的男人。
林如海:“玉儿在绛儿这个年龄的时候,我已经为她请了名师启蒙。若不是我今年冬天要调回京师,也该是要在扬州为他请一名业师在府里,为他启蒙。”
古时书香门第出身的孩子,启蒙都早。如果等到林如海回京都,一切都安顿好之后再为林绛玉启蒙,似乎是有些晚了。
贾滟也意识到这一点。
这个世界,不能像是自己生活过的那个世界一样,觉得只要孩子能安然长大,开心喜乐,父母就觉得很开心。
尊卑分明的世界里,父母尚在的时候,固然能安然长大,父母一旦不在,也该要有顶门立户的本事。
贾滟不知道林绛玉以后会怎样,因为未来不可知,才更要重视他的成长。
他日后要是能像父亲一样,科举入仕,他的姐姐以后即使嫁人,也更有底气。
如今林如海提到林绛玉的启蒙之事,贾滟顿时回过味儿来,“老爷想让他在荣国府里跟表兄弟们一起读书?”
林如海反问:“你觉得不好?”
倒不是不好。
只是贾府那些子弟的做派……换了谁会觉得好?
但是林绛玉不是女儿,他不可能一直养在家里的,男孩是要出去外面跟人交往的。
不论是读书还是什么,他最终还是要走出外面的世界。
贾滟神色有些凝重,没有吭声。
林如海看着她的神色,笑着说道:“我也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二哥哥家的宝玉,虽然比玉儿大了一岁,平日也不爱去学堂上课。二哥哥为他读书之事,心思用尽。荣国府里不仅有现成的业师,也养了不少清客,让绛儿暂时跟着舅舅,也是好事。”
贾滟还是没说话。
道理谁都懂,但也需要一点时间接受。
林如海伸手将她拉进怀里抱着,一只手像是安抚似的轻轻拍着她的后背。
“除了宝玉,还有一个年龄跟绛儿差不多的兰哥儿。”
林如海的话顿了顿,说道:“那是你的侄孙儿。”
侄孙儿跟儿子一样启蒙。
贾滟心里默默念了声好家伙,辈份可真是个好东西。
“不要觉得放他出去跟旁人一起读书,就是坏事。”
林如海的声音变低变轻,语气却复杂,“他总不能一直在我们的身边生活,见过山地里的佃户农作,得知一饭一粥来之不易,也该要见见繁华世界的众生百态。有你在,我还是很放心的。”
贾滟觉得林如海的教育观念很先进,放在现代社会,都是出类拔萃的。
她趴在林如海的胸膛,笑着说道:“我哪有老爷说的那么重要。既然你已经定下主意,那听你的便是。”
林如海没说话,一只手枕在脑后,一只手轻拍着贾滟的后背。
贾滟被他拍得昏昏欲睡。
她自从病好了之后,就十分嗜睡。日睡夜睡,快成睡神了。
但今天不能睡,因为过一会儿窦晴川要带着裴辙到府里来。
原先裴行简要上京参加春闱,是不带妻儿一起去的。因荣国府派了大船来接贾滟和两个玉儿,刚好与裴行简同行。
用裴行简跟老太傅解释的话是林夫人带着两个玉儿,没个人说话,怪闷的。晴川跟林夫人投缘,不如让她与辙哥儿也一起上京,一则可以与林夫人作伴,两家交好,二则也能让晴川和辙哥儿进京见见世面。再说,辙哥儿从出生后就知道大伯父在京都做大官,可这么多年,只在三岁的时候见过大伯父,如今怕是连大伯父长成什么样都忘记了,也该要见见大伯父!
老太傅一听裴行简的话,就冷笑,说你尾巴翘起来我就知道你想干什么?想带着媳妇和辙哥儿进京可以,只是明年春闱你若不能考个进士,仔细回来我扒了你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