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了,北哥?”黄益民跑过来伸头看水泥袋。
“水泥袋少了二三十条吧。”林北干建筑干怎么多年,他扫一眼,心里大概知道水泥袋少了多少条。
“啊!”黄益民震惊,“咋还有人偷拿水泥袋呀?”
“一条水泥袋可以换一盒火柴。”林北问他,“一盒火柴多少钱?”
“两分钱。”黄益民张口就说。
水泥袋被林北用绳子捆了起来,他抱着水泥袋进入杂货间,把水泥袋堆杂货间里。
黄益民追着林北说:“原来一条水泥袋这么值钱!”
“嗯。”林北锁上杂货间的门,跟黄益民提了一下饭券的事,“我是这样想的,两个门卫一天补贴他们两张饭券,以后开工,我们招了人,每个车间细分一下组,哪个组表现突出,每天补贴他们两张饭券,这批货结束,哪个组表现最突出,我个人送他们舞厅入场券、酒吧入场券、电影票。”
那时王晓冬、钱吉祥的娱乐场所肯定开业了,他从他们那里买券,给他们捧捧场。
第141章 141
厂子给员工的福利是那么的丰富, 他听了竟生出了期待。
黄益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一个厂子给了员工希望,它会是一个有希望的厂子。
七零年,清乐路两侧的梧桐树长出了新叶, 绿的脆弱, 他陪爷爷散步, 经过日化工厂,爷爷揉着他的脑袋说了这句话。
小小的他缩着脑袋笑, 爷爷赏他一个脑瓜子。
两人一起在日化工厂站台乘坐公交车回到干部大院。
后来, 他整理爷爷的遗物发现了爷爷的日记本, 知道了他不曾知道的旧事,原来日化厂是爷爷一手创办的, 爷爷用日化厂做掩护生产药物, 后来新中国成立,爷爷被调到机械厂, 又被调到粮食局,最后, 爷爷在国土局干到退休。
日记本扉页写了这句话, 是爷爷在1926年7月写的,日化厂也在这一年7月建成。
“北哥,如果, 我是说如果聪聪长大了,他到机关单位工作,他介意你是个体户,你会怎么做?”爷爷奉命创办了日化厂, 一直到爷爷去世, 爷爷也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过这段往事,在黄邯迁和姑姑眼里, 爷爷是资本家,新中国成立,其他资本家还在观望,爷爷第一个站出来捐了厂房,上头嘉奖他,把他调到机械厂当工程师,他运气比较好,在机械厂立了特大功,先后被调到粮食局、国土局。
在他的记忆里,黄邯迁和爷爷总是在争吵,黄邯迁一直认为这些年他升的慢,全赖爷爷以前做过资本家。爷爷在医院里去世的,直到爷爷闭上眼那一刻,黄邯迁还在抱怨他这次不能往上升是爷爷的原因。
黄益民以前不懂,现在依旧不懂爷爷为什么不告诉黄邯迁他的身份。
他们不是正在谈论饭券吗?林北想不通黄益民为啥忽然提起这个,但他依旧认真回答:“我一没有危害国家,二没有危害人民,如果聪聪嫌弃我,那是我没有教好他,我会慢慢教他。”
“如果教不好呢?”黄益民眼神黯然。
“说明我们不适合做父子。”林北说。
“啥?”黄益民抬眼。
“来世不在做父子。”林北笑着说。
黄益民瞳孔猛地缩紧。
林北喊六个少年吃饭,转身看到黄益民待在原地发愣,林北喊:“吃饭了。”
“好。”黄益民搓了搓脸,笑着追他们出了门。
一行人进入饭店,正在替姚广亮润色演讲稿的薛理听到动静抬头,见林北一行人进店,他指着一桌子饭菜说:“王春来出门办事了,让我帮他看一下店,那桌饭菜是你们的,你们坐下吃吧。”
林北点头,让六人坐下吃饭,递给黄益民一个眼神,刚坐下的黄益民起身端两碟菜到薛理那张桌子,林北到杂货店买酒,在角落里发现了两瓶白酒,瓶身上落了灰,货架上倒是摆满了米酒,他买一坛米酒回店里。
黄益民捧三碗米饭过来,又到前台拿了三个土陶碗回来,把碗放到三人面前,林北揭开封口倒酒。
红烧咸鱼块够馋人了,黄益民又往他面前放了一碗白米饭,对于一天两餐吃红薯干、烤土豆或者煮土豆的薛理来说,白米饭对他的诱惑力相当大,他已经悄悄吞咽口水了,当林北倒米酒,薛理嘴角溢出了涎水。
北沟乡东城河以东,大家钟爱米酒,以西,大家好喝度数超过四十度的白酒。
北沟镇就在东城河东边,家家户户舍得用糯米酿酒,却舍不得吃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