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您该去搬砖了(615)

作者:我是跟风狗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辞海》就一定是绝对的金科玉律吗?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就是“不如无书”了。即便是对《辞海》这样权威的经典,也要有自己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治学之道。比如:这个地方是不是有点谬误?这个地方是不是有点疑义?那个地方是否不够完善?这个解释是不是受到某种客观外在事物的局限?

要追根溯源,就又要扯到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了。

文言文,是大多数现代学生所头痛的一个东西,委实太过艰涩难懂。甚至有时候不免怀疑:这都是些啥玩意啊?文言文恐怕是个假的汉语吧?要不就是我从咿呀学语开始就学的假汉语?

而另外有些人则认为,文言文实在是太精妙了。不像是白话文一样,啰啰嗦嗦一大篇看得人昏昏欲睡,而是用几个简练的字或者一句话就能讲出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又或者说明一个非常深奥的道理。更有甚者,有些在文言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处,用白话文是怎么都解释不清楚的。唉,咱们现在用白话文,简直是劣币驱逐良币啊!

这两种观点都未免偏颇。造物主和我们人类一样非常自私,如果真的有什么是完美无瑕的话,那么它一定属于他,而不属于人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造物主给予这个人类最大的完美就是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要追求;因为我们一直处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所以才有了方向。

既然没有完美的东西,那么也就是说,相似的事物之间必定是互有优缺,区别只是在于对于人类当时所处的时代等外在环境来说,哪个的优点更明显,甚至还会出现优点也是缺点的现象。

这样我们不免要思考一个问题:文言文为什么会短小精辟?

第671章 三包跳跳糖

如果稍做研究便会发现,在文言文中一个字通常有很多种释义,很难搞清楚这个独立的字或词是什么意思。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即便对照前后文,也会出现若干种不同的理解。

不过有一点前提是确定的,那就是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必须要联系前后文以及语境。

“食色,性也”是出自于一段辩论,是正方辩手提出“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这个问题之后,反方辩手的回答。在这里的“食”,是反方辩手的一个假借,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得非常之少,但在文言文中屡见不鲜。

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食物。或者是,食物是人类不可或缺,也是最为喜爱的东西。不管你处于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之下,只要感到饥饿,面前出现食物都会欣喜若狂。故而这里用这个“食”,指的是“喜欢”。

辞海里没有收录进去,多半并不是编撰者不知道,而是因为这种假借的用词在文言文里实在太多了。这就是刚才所说的客观条件限制。《辞海》是服务于现代汉语的,如果把每个字曾经出现过的引申含义都录入进去,对现实用语没有太大帮助不说,更糟糕的是会引起混乱。事实上,即便不录入这些内容,规范用语都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接下来是这个“色”字。在很多用“食色性也”而不是“食色,性也”的人心里其实是有个疑问的,“色”和“性”不是一回事吗?那么,“食色性也”不就相当于“吃喝P赌”说成“吃PP赌”吗?

极其精炼又是成为典籍的文言文怎么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呢?退一步说,即便是原文中有这么个错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也早就自我修正了。这也是对于“食色性也”不是通常以为的“食色性也”解释的一个佐证。

出现这种理解,就是对汉语历史发展了解不够深入了。我们来看看《新华字典》对这个字的解释: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色。色彩。色相。色调。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色。气色。色厉内荏。

◎情景,景象:行色匆匆。景色宜人。

◎种类:各色用品。

◎品质,质量:音色。成色。足色纹银。

◎妇女美貌:姿色。色艺。

◎情欲:色情。好(hào)色。

说到这里突然有点忍俊不禁,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句话在绝大多数时候会被误解。确实,对咱们普通人来说,除了吃饭之外,就是裤裆里的那事最过瘾了。而且和吃饭可以堂而皇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公然表达不同,那事处于一种半遮半掩的状态,有一种欲拒还迎的快感。无论是乡野村妇对骂时下三路,还是大腹便便的商贾酒足饭饱后的粗言陋语,又或者自诩文人雅士的晕段子,还有早期相声山歌二人转等等的表现形式,总能引起广大听众或者观众的强烈共鸣抑或会心一笑。从这点意义上来说,这玩意当真是雅俗共赏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