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塔+番外(52)

“兄……”她下意识地想脱口,转而立马改口,“皇兄,我明白了。”

被朱瑜这么说并非是好的体验。

然而朱槿在这时奇异地觉得,自己与朱瑜离得更近。

只是,还是很难过。

她一直都明白,自陈贤妃离世之后,朱瑜成为皇后膝下嫡子,他就不再是过去那棵为一株槿树遮风挡雨的榆树,而是历经雕琢而出的美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可是,自己就必须也成为一块美玉吗?

难道她的兄长从榆树变成了美玉,自己就也要由“槿”化为“瑾”吗?

她只是不明白。

世间人明明从来便有不一样的区分,就像从前女子一定要温婉,柔情似水一般,最好还要无才多德,一心为了他人奉献一切,现今女子却要多才多艺,冰雪聪明,最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样样不落下,为人还需刚强些,说不定明日,标准又要换了一个,要女子个个美若天仙,又精明能干,样样不许输了男子,要一副这世间的大丈夫做派,连绣花都是折辱了自己。

朱槿不想去做那块美玉。

她做一株槿树,也并非不经历风吹雨打,槿树有槿树的难,瑾瑜有瑾瑜的苦。

比起璞玉浑金的珍贵,她更想要自由自在地开花。

中秋宴会来的那样早,又那样迟。

朱瑜向来都是姗姗来迟的,朱槿却来的很早。

她近来常常去找过几回郭昭仪,这次与郭昭仪也是一前一后进来。

朱瑜后宫中没什么人,除却吴家风风光光塞进来的小吴皇后,也就郭、邵两位昭仪,是从人山人海的选秀中被朱瑜相中脱颖而出的。一开始也有不少朝臣想借这个途径探探朱瑜的各个口风,然而不成想,她们自进宫后,先是年纪尚幼,后来又是政务繁忙,一直不曾掀起什么浪花,反而同吴皇后越发要好,视天子为洪水猛兽,见了朱瑜就像是老鼠见了猫一般,避如蛇蝎。

后宫妇人,到底只见眼前方寸,自来不管朝堂之上,她们的存在又是何种意义。

太子十五岁登基,还是先帝病重时亲自娶的太子妃,吴太后一手操办,方清平还为此上折子弹劾过她。立后时吴家也是门楣风光,一个皇后,一个太后,全是吴家女,可没过几日,选秀指令一下,空荡荡的后宫便又突然多出两个昭仪娘娘,俱是小门小户出生,还要靠皇帝赏官才能留在京中。

究竟是打吴家的脸,还是以免后宫其他人威胁到小吴皇后的地位,没人知道。

清楚摆在眼前的,只是小吴皇后之父、吴太后的亲弟弟去世后,吴家子弟除了没几年就要致仕的礼部尚书,只剩下了一堆衔着虚职而根本游离于朝廷之外的公孤之官。

先帝起世族的日子便不如当初那般好过,钦国公一死,世族们政治上更是胆战惊心,并不如方清平、方筹一脉的寒门那样求功心切,但凡事不关己,便一定是听着宫中中贵指点,遵天子心意做事。

这些年风平浪静,似乎也叫他们明白了这个出路,银子仍旧在收,吃穿用度力求不负来过一趟人间,只是分享的人更加宽广,不仅接济家族子弟,也必定要留一份给中贵,留一份给佛寺。

京中寺庙,大大小小有数十座,哪家背后都得有个撑腰的,有些是皇家,有些是世族,还有些是那些有头有脸的大太监,像普庆寺这种大寺庙甚至能与其他世家争地,也离不开这一层层的上贡。

朱槿身份地位特殊是真的,今上孪生妹妹,太皇太后膝下长大,和何太妃与肃王又有一层关系,再加上与京中诸多寺庙的联系,与定云侯府近在眼前的姻亲。

像方清平一派的科举一门,理应与朱槿离得远些,然而太皇太后是当年亲自拒绝为母族加官的人,一直以来都是寒门歌颂的贤良典范,定云侯也是世家末流,还是借着太皇太后那道赐婚与赵泽兰的美名才与徐家程家有了一点来往。

而且,文华殿的消息不过几日便已经传遍了京师。

徐溶月私下寻过程荻,一面笑一面又叫他定要好好与朱槿打好关系,往后一定要介绍他与朱槿认识。

大家都觉得这下朱槿应当铁定是支持世家一脉的了,便是朱瑜用来安抚世家的态度也无所谓,只要不再是钦国公府那样的惨烈,便是如吴家那般领着一点食禄过下去也无妨。

徐家与程家皆是标标准准的簪缨世族,徐家是开国时先祖戎马半生挣来的地位,比是比不上魏家当年还有一回牺牲几代的救驾之功,但赫赫军功摆在那里,可算成了今天京师里一棵不可撼动的大树。

况且徐家如今文武皆沾,本是将门,后来军权一代代地被皇室收回去,也就转而走了文官的路,徐溶月便是文官,弟弟则在都督府任职。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