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好一会儿,回过头,不大好意思地笑着对孟惟说:“妹妹,你能陪我进去吗?”
此情此景,就像小朋友第一天上学,一个人不敢进门,请求家长陪着进去。
这真的很难拒绝,孟惟心软,于是跟同事说了一声,告诉主管,今天她要陪这个迷路的老太太上她的第一堂戏剧课。
事实证明,留下是对的,第一堂课的内容是剧本朗读,一本密密麻麻,全是字的剧本发下来,每个人分配到一个角色,立刻就要开始轮番念台词。
这对英国的老太太大爷们来说,根本算不上一个挑战,只是热身活动。他们每个人都看得懂英文。
淑珍阿婆就不一样了,戴上老花镜,端详剧本,看了一会儿,就头晕眼花了。
偏偏每隔一会儿就会轮到她,搞得她精神高度紧绷,很慌忙,念不出来就丢人了。
孟惟拍拍她的手背,小声说:“别怕,我会帮你的。”
轮到淑珍阿婆,她只会念一段话中最简单的单词,复杂一点的就不会,停顿在那里,然后孟惟在她耳边,念出那个单词,阿婆跟着重复,一个词一个词地把那段话念完。
孟惟觉得这时候,她很像舞台上,演员的提词人。以前的舞台上真的有一个小角落,藏着一个人,演员忘词了,提词人在下面小声念词。
阿婆每次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念完自己的话。
她很紧张,拿出花手绢,时不时擦擦额头的汗。
所有人在她念台词的时候,安静地等待,今天的课程几乎都被延长了一半。
终于,一部剧本念完了,最后一句台词是阿婆念的,念完后,她不太高兴地叹了口气,太难了,而她的表现也太差劲了,阿婆的神情几乎有些难过。
谁知道,一起上课的老年同学们爆发出响亮的掌声,“做得好,淑珍!我们做到了,我们念完了剧本!”
老师也笑着鼓掌:“感谢我们的新同学,她展现了对戏剧的努力跟决心。”
“看呀阿婆,他们说你做得很棒呢!”孟惟示意阿婆抬头,所有人都在为她喝彩,大家都是这么友好。
淑珍阿婆发现大家都很喜欢她,非常意外,害羞地用手帕捂住了脸。
这是孟惟最喜爱这家剧院的地方。
剧院在努力地与时俱进,从百年前,名流人士觥筹交错的夜间派对,扩大成老年人,阿兹海默患者学习戏剧,休闲娱乐的老地方,它尽可能地包容,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舞台之乐。
故事就在这里,来看,来玩,欢迎所有人的大驾光临,字面意思上的,所有人。
欢呼的海洋中,正在鼓掌的孟惟听到手机震动,看了一眼是谁发的,把手机锁上,放到一边。
茜茜生了很大的气,今天还在长篇大论地发语音,指责孟惟不知好歹,过分,失信。
因为直到今天,孟惟还没有决定要不要接受那份,代写论文换得进组机会的工作。
这就是孟惟的一周,上课,打工,实习,上课,打工,实习。
有时候会很累,但没什么好抱怨的,
她甚至偶尔会感激,冥冥之中安排一切的造物主,
这条齿轮还在运转中,有条不紊地,继续运转。
打工获得钱,得以生活,上课学习写剧本,得以在剧院实习,
只要过得精打细算一点,便宜一点,
她就可以让这条齿轮不至于因为没有润滑油而渐渐停下来。
下午四点,结束一天的工作,天气很好。
剧院位于市中心,前后都是商店,人流涌动,熙熙攘攘。
坐在街边的台阶上,孟惟就着保温杯里的水吃面包,
这算是一顿午饭,中午太忙了,没有来得及吃东西。
英国人不太注重午饭,在外面经常能够看到,一到中午,上班族跟学生,
就在室外找一块草坪,长椅,任何能坐下的地方,
吃超市买的三明治,或者从家带的食物。
基本都是冷的,午餐够填饱肚子就好,人们准备晚餐会用心一点。
所以孟惟也不觉得自己坐在小巷子的台阶上吃面包有什么不对。
她常在在剧院附近的一家便利店,买一种小圆面包,
要自己从货架竹篮里夹出来,放进油纸袋子里带走。
芯子是软的,外皮有点硬,表面裹了一层碎坚果,
吃起来没有任何味道,不甜也不咸。
确实有点干巴,所以要配水吃,她习惯每天早上灌一保温杯热水出门。
这样白天出来,渴的话就不用买矿泉水了,
绝对不可能买咖啡,一杯咖啡的价格抵得上一顿午餐。
小圆面包就很便宜,只要七十便士,吃下去还很填肚子,
饱腹感特别强,一个就够她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