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额外说一句:“韩林儿号称宋徽宗九世孙,所以国号称宋,说是为了迎合汉族人民的民族感情,表示“复宋”之实现......”一时之间,有太多槽要吐,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赵匡胤精准犀利道:“怎么挑了这个玩意,就不能就近论吗?那南宋也是有几个比这畜牲好太多的皇帝吧。”而且咱姓赵,你们姓韩的是真的够厚脸皮的,连姓氏都不改一下,张口就瞎扯。
【“怎么说呢,如果我是汉人,听见宋徽宗这个名字都要觉得这起义军前途无‘亮’吧。”李一在亮字加重音,“咋地,这宋徽宗都被俘虏到死了,做他的后人很有面子吗?反正我听了就不但会无感,还会想吐口水。”
“虽然确实来说,南宋只能算偏居一隅,北宋说起来才更体面,而宋钦宗临危上任,没多久就扑街,也不一定有后代,宋徽宗的后人更好扯大旗,但是......”徽钦二帝本来就是半斤八两。
“但是,这个名字他说出来就晦气啊!扯他的大旗也是真的不觉得不详啊?也真是不怕出师未捷身先死啊?哦,韩山童已经先被死了,宣誓都还没有结束就被咔咔,呵呵我严重怀疑是被宋徽宗克的,本来赵匡义的基因就怂的一批,到了宋徽宗那更是烂的青出于蓝了。
宋徽宗的基因那就是赵匡义烂的那一份的加强版吧,两个儿子当皇帝,两个都烂。”
就emmm......】
可不是。很多人都下意识点头,虽然宋钦宗才是亡国之君,但实则来说,宋徽宗更让人唾弃,太平的时候就当皇帝,一出事就甩锅,完全没有任何当担,什么玩意啊!
还有宋钦宗和宋高宗那更是令人呵呵……反正父子三都不是什么好货色,一个比一个烂。
【“虽然韩山童先死了,但是起义的口号都打出来了,所以刘福通还是咬牙找到韩林儿当做吉祥物,而其他各地的人也纷纷起义,跟着打出红巾军的名号。
这当然不是红巾军有多得人心,多半都想让韩林儿和刘福通挡灾前面做靶子,也没见他们对韩林儿刘福通多忠心。
而当时郭子兴起兵也跟着随大流,所以去郭子兴麾下当兵的朱元璋也就是这样成为红巾军的一员。
这好处没有多少,后面倒是经常被掣肘,但迫于红巾军势力强大,前期朱元璋也就只好苟着。
等朱元璋壮大起来,两方也一直维持面子情。
等到刘福通的势力被元朝反攻,被围城时,刘福通遣人求救于名义上是韩宋政权江南行省丞相的朱元璋。
朱元璋担心安丰被攻破,张士诚的势力就会更强大,于是亲自率军前往支援,救出韩林儿。
这时候怎么安置韩林儿是个问题。
韩林儿终究不是刘协这样名正言顺的大汉继任者,还可以打打招牌。
他从一开始就只是起义军扶起来的一个吉祥物,既不算真正的正统所在,也没有什么大用处,但是吧,真说起来又确实是红巾军名义上的老大。
一开始,朱元璋是打算将韩林儿安置于应天府,诸将亦议于中书省设御座奉韩林儿,但是刘基说:“彼牧竖耳,奉之何为!”又密陈“天命”所在。”
李一笑道:“意思是说,一个没什么用的小子,贡着做什么,天命又不在他身上了。言下之意再明显不过,天命已经在朱元璋身上了,不需要这么个招牌了。
不过也确实,当时曹操之所以奉着汉献帝,那是因为大汉四百载还在眼前,而红巾军虽然打着宋朝的名义,可是宋朝已经灭亡百年,又有多少人记着呢,何况这个宋朝后人还有水分的那种,所以没必要,咱自己拳头已经够硬了。”
“当时朱元璋也是领悟,于是将韩林儿安置于滁州,更换其左右宦官侍从,但还是很够意思的营建宫殿让他居住,待遇甚厚。”
“第二年,朱元璋自称吴王,仍奉龙凤正朔。”
李一道:“不过这些都是几年后的事情,时间线拉回,那时候朱元璋依然还是弱势的一方,受到刘福通等人的掣肘。
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后,朱元璋被封为吴国公,此时的他虽然拥兵十万,但是地盘不算大,最重要的是还四面环敌。
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面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也就等于和同样是红巾军的朱元璋敌视,反正不是一伙的。
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虽然强大,但是又没有到可以一下子就吞并朱元璋的地步,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有周转和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