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给点原始资金,但要说是郭子兴在这里面给了多大的帮助我是不信的,毕竟郭子兴连濠州城都掌控不了,只是五个元帅之一,是能给粮食帮朱元璋养几万兵马还是给人手帮忙打定远滁州啊?
有这个能耐郭子兴早就干掉其他几个合伙人,自己当濠州城的老大了,而不是起义三年都没有什么动静,反正不得不去找朱元璋。”
“反之,朱元璋在郭子兴那里得到的最多的应该是自身素质的成长,哪怕这就是一年,与跟他过往的人生也完全不一样,得到飞快成长是可以理解的。”
但总的来说,朱元璋绝对称得上白手起家。
而且在这个时候,郭子兴的势力都未必及朱元璋,可是朱元璋还是敬着这个对他有恩的老丈人。
结果没两年,郭子病逝,红巾军领袖小明王扶持着郭家的人想要夺这里的权,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郭家的人怎么可能是对手。
也就是郭子兴才能让朱元璋敬着,其他人配吗?
所以,朱元璋才是这支队伍的实际主帅。”
“与此同时,朱元璋再次来到历史的转折点。
由于当时各方势力复杂,最后朱元璋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
这九字方针可是非同一般,多少穿越者奉为圭臬,多少想要走争霸路线的人都按照这个路线来。“】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李世民几乎忍不住拍手称赞,说的太好了。
不止李世民,多少名将都赞叹了出声,看似没有特别的九个字,实则已经凝结多少兵家的精华。
“这是为多少野心家指明道路啊。”刘邦咋舌,天幕可真敢说。
【“奉行这一方针的朱元璋也确实走向争霸之路,稳打稳扎,并且成为最后的赢家,也就不怪大家都觉得这个至理名言,也确实非常有道理。”】
朱元璋轻咳一声,状若无事道:“也就那样吧。”
“爹,这可是神来一笔啊。”
“就是爹,这都是您的英明神武,在您的领导下,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
朱元璋的一二三四五六七……n个儿子,也不是缺心眼,见自家老头子这副神情,还能不懂,朱棣最先开口,务必不着痕迹的吹爆老爷子,免得他还惦记他的腿。
第122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使他的势力迅速秘密扩张。
随着势力的扩大,粮食的问题也重中之重,于是他盯上了紧靠长江南岸盛产稻米的太平、芜湖。不久,攻克太平。
朱元璋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
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隔年,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后改集庆为应天府。”
说道这里,李一吐槽道:“好直白的一个名字啊,应天府,顺义天意吗?”】
朱元璋理直气壮的想:朕乃天命所归,应天而兴兵伐无道,重振山河,兴汉家天下,难道不是名副其实嘛。
【“1357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
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
1359年,朱元璋控制江左、浙右各地,接下来再向西就是陈友谅的地盘啦。”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朱元璋所在的红巾军名义上的领袖依然还是小明王韩林儿,就...一直都是一个傀儡吧?”
“地位有点像汉献帝,他爹是韩山童,是白莲教的人。
白莲教在历史很有名,造反专业户,老是和皇帝作对,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教派还是看某清剧呢,后来才知道,这白莲教历史源远流长的很,早在清朝以前,差不多唐宋时期就出现了,一直顽强的在民间搞事,这可是真正的千年大教了。“李一感叹了一句,这白莲教生命力之顽强,实在令人佩服。
“时刘福通与其同伙等也宣扬“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应当掌管中原”,于是杀白马黑牛,对天地发誓,图谋起兵,并决定以红巾为号。
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当起义群众聚集一起宣誓起义时,地方官突然派兵前来镇压,韩山童被捕牺牲,韩林儿与其母杨氏乘乱逃到武安山躲藏起来。
但是,当时刘福通等人冲出重围,又重新聚合起义军,于五月初三日占领颍州城,至此,大起义正式爆发。
而后,刘福通将韩林儿迎至亳州,立其为帝,号小明王,建国大宋,改元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