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些担忧,不敢再读下去,只听太后在身边又道:“这么好的檄文,你便读成这个样子么?”
我定下心接着放声读出:“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公等或居汉位,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第二十二章 中书令
“听听”,太后听罢一笑,抬头看向裴炎,“这如椽巨笔,却叫李敬业搜罗了去,岂不是你身为宰相的过失?”
裴炎听后面色一顿,还未言语就被太后打断,“弑君鸩母、杀姊屠兄、豺狼成性。哼,我有这么厉害么?”
“太后母仪天下,早已是大唐后宫表率。如此不实之言,纵然才思敏捷、妙笔生花,也不过花团锦簇、毫无筋骨罢了。”
我心里一沉,后宫表率?裴炎这是什么意思?
太后愣了一刹,眼神轻扫裴炎,转瞬便接着说:“我为大唐朝政忧心二十余载,看来确有成效。这骆宾王洋洋洒洒几百字,竟挑不出我丝毫为政之过,只翻来覆去说道我为人妻母的不德。如你所言,的确花团锦簇、毫无筋骨。”
“太后所言不虚,先帝有疾,太后襄助二十年,为大唐殚精竭虑,乃大唐之幸”,裴炎正身,面色无一丝慌乱,“如今天下安定,新君仁德,若太后能退居内宫,陛下事必躬亲,那李敬业、骆宾王之辈,便是自取其辱、不攻自破了。”
一阵死寂在殿内蔓延开来,我心有惶恐,悄悄侧头看了看婉儿,她却只低着头,神色凄怆。
裴炎……我暗自思忖着,他既然为太后废帝襄助有功,又为何要劝谏太后归政新帝?
过了许久,我才听到太后慢慢地开口,“我知道了,裴相公先请回吧。”
裴炎面色镇定,躬身行礼。我将他送至殿门之外,要转身回去时,被他叫住,“犬子央求多时,韦娘子若近日出宫,还望知会裴府。”
我一阵讶异,想了片刻才明白他说的应是他的长子裴懿。裴懿与五兄从前情同手足,如今想见我应是受阿兄所托。
回到珠镜殿时,太后已在内室的镜前拢发,婉儿跪坐在她身后的案几前。
“没想到裴炎竟还记挂着韦玄贞的女儿”,太后未转头便知道是我,她语气虽是严峻,声音却有些倦意,“他同你说了什么?”
我只得如实相告,想着此事并不紧要,太后应当不会介意。
“原来是少郎君们的一片赤诚,这裴大郎也是个好孩子”,太后听后竟微微一笑,神色松弛,又接着问我,“你前几日去了趟含凉殿,可有什么见识?”
一阵酸楚泛了上来,我压着声音回道:“圣人一切皆好,近来在为《三天内解经》作训,且还谱了一首琴曲,正教太子殿下呢。”
太后点点头,“旦儿的学问是北门学士刘祎之教的,本就喜小学训诂之事,又善音律,这日子也算舒坦。成器倒也叫人省心,自小就随了他,沉稳安静。”
我低头答是。
他身为帝王却别无选择,只能每日抚琴习字。可也只有如此,才能令太后放心,才能如他所言,回护一家安宁。
“你想回去么?”太后淡淡道,语气竟有些许柔和。
我忙跪下,“太后当日问我,我已表明心志,愿一生侍奉太后。”
“当日你与四郎如胶似漆,就这么分开了,你当真心甘情愿么?”
“那些已是前尘往事了”,我对太后说道,又更像是对自己在说,“如今,圣人是圣人,团儿是团儿,早已分清楚了。团儿是太后身边的人,从此都会是的。”
无论她是真心还是试探,我都心中清明,回到他的身边,对我们皆无益处。而我要想知道阿姊……阿兄是否安好,留在太后身边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