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阕(234)

作者:苏易桥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我忙蹲身行礼,“能受菩萨戒者,乃累世功德故。团儿在此恭贺圣人、诚贺皇后殿下。”

“都说了不必再拜,你瞧你。”阿姊轻嗔道,急忙把我拉起。

李显也点头道:“回去好生照顾四弟,总不能拖着病身去受戒吧。”

我正要答应,却见内侍来传,上官昭容求见。

阿姊倒很高兴,“快叫她进来吧。”

婉儿一身华丽宫装,仅屈身下拜,就被李显和阿姊扶起。

她抬头看到我,露出一笑,“团儿也来了。”

我们四人围着煨炉而坐,阿姊笑着递给婉儿一只烤梨,婉儿也轻快地接过。

“圣人、皇后,已逝酷吏包括周兴、来俊臣、索元礼在内,共二十三人,均已追夺官爵。圣人和皇后嘱咐的曾任房州刺史的两人,张知謇和其兄弟五人皆连升数级,封为郡公的旨意也已传达了。就是崔敬嗣……”婉儿犹豫着。

李显不悦道:“怎么?旨意早发出去了,现在又有朝臣对崔敬嗣有微辞吗?”

“倒不是这个,圣人已接连两次提拔崔敬嗣,他也就任了”,婉儿解释道,“可婉儿查阅卷宗时才发现,这个崔敬嗣并不曾任过房州刺史,怕只是同名同姓的。”

“搞错了?”阿姊惊问,“那从前在房州的崔敬嗣,现在何处啊?”

“已经故去了。”

阿姊与李显对视一眼,两人皆怀悲戚神色。

李显登基,提拔曾在房州为官的人,昭示他的仁慈,实属正常。可他们在房州十五年,论理该有五六任房州刺史才对,怎么只提两个人?

“在房州时,就只有他们二人对我们以礼相待、供给丰赡,崔敬嗣尤甚。”阿姊叹道。

我总以为,当年除了御史台的酷吏和武姓宗亲,地方官吏总要顾及庐陵王的身份,不敢对他们如何。我总以为,除了大周皇帝时不时派去恐吓他们的钦臣,他们的日子至少是平静无澜的。

我总以为,那些年,李显的日子比李旦好过很多。

“他还有儿子、兄弟吗?”李显又问道。

“只有一子崔光远,并未入仕。”

李显大手一挥,“给一个五品的官职吧。若是真有才干,再报与我。还有别的事吗?”

“是”,婉儿低头道,“五位郡公请降静德王为国公的奏章,又上了一道。”

“得寸进尺!”李显扔下手中的烤筷,又一次怒斥道,“大唐龙兴,武三思不仅无过反而有功,还自请从亲王降为郡王,这些人还不满足吗?我看居功自傲、目无君上的是他们,根本就不是武家人!”

婉儿抿嘴一笑,“五大臣自诩忠义之士,对大唐有不世之功。瞧不起凭血亲封爵的,也是情理之中。”

我惊讶地看向婉儿,她的话不仅阴阳怪气,甚至有些挑拨离间的。

李显果然呵斥道:“忠义之士?忠的是谁?他们五人,高宗时就入朝为官,在武周朝也是位高权重,如今又到我面前假仁假义、冒充忠良,还妄图污蔑皇后,我都替他们害臊!”

其实,这本是新帝和重臣的权力之争,与我无关,我也不愿掺合进去。

但离开掖庭的娘子们,无一例外都在提醒着我,离开了三千罪臣女眷,是否又要重新囚禁三千?

“圣人,阿姊,人老气血既衰,戒之在得。五大臣皆已年过耳顺,难免都有贪功之嫌,虽有悖于君臣之纲,却也有情可原。还望圣人看在他们年事已高的份上,将他们削权贬官,以示惩戒。”

我知道李显并不介意他妻子的妹妹置喙朝政,而我的说辞想来也没有纰漏,若能救人一命,便是救无数无辜的官眷娘子一生。

“哦?”李显并未说话,倒是阿姊很有兴致地朝我一笑,“依你看来,该如何体面地削权才是?”

“太上皇在位时,曾将魏王武承嗣自从二品的文昌左相升为正二品的特进。”

明升暗贬、擢官收权,历代帝王,不都是这样对待功臣的么?

“就这么办吧,婉儿随后去拟旨。”李显道。

婉儿在旁笑着说:“团儿当真是聪慧过人。”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没有接她的话,又对阿姊说道:“阿姊,团儿还有一事相求。”

“说吧。”

“太上皇曾许给团儿掖庭令的权力,团儿想继续做这些。”

婉儿侧头一笑,阿姊也松快地说道:“不是什么难事,你想做便去做就好了,也不必顾及相王侧妃的身份,就同婉儿一样可随意出入宫禁。”

我异常欣喜,总算完成了一桩心事,忙跪下道:“阿姊虽心疼我,但我还是要谢恩。”

阿姊拉我起来,说笑间又突然道:“你这身衫裙也实在老旧了,回头让文慧亲自为你裁制几身。毕竟是皇后之妹、相王侧妃,可不能再不顾及这些了。”

上一篇:大宋女捕头ll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