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阕(177)

作者:苏易桥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我利用职务之便,将玉娘、张敬文和裴露晞曾住过的狭小院落留了下来,平日处理掖庭诸事后,便常与玉娘一同静静地待在此处。

炎炎夏日,一连几日往复掖庭,我终于讲完《五教章》的大意,正与玉娘要并肩走向那方院落,却被两个少郎君拦住了去路。

两人皆翩然俊雅,清冷干净。

“重润,延……”我晃过神来,急忙改口,“邵王、魏王,你们怎么会来掖庭?”

“阿姨辛苦”,重润躬身笑道,“我和大郎从弘文馆出来,不知不觉间竟散步到此处。”

“不知不觉?”我揶揄道,“怕是往日走惯了,今日才能不知不觉吧。”

重润身旁的武延基微微一怔,盯了我好一会儿,终于没有开口。

“如今她出宫虽是好事,可我数日不曾相见,实在思念,腿脚也就不听使唤。”重润轻轻一笑,面容却坦然,没有一丝羞怯。

武延基与我对视一眼,皆笑得欣喜,他打趣道:“这可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二郎当真用情至深。”

“你与仙蕙恩爱甚笃,就别来打趣我了。”重润推搡着笑道。

我压着心中滑过的一丝若有似无的异样,对李重润正色道:“下月石淙会饮是个良机,我已托付上官婕妤,一同为露晞求情。到时你千万不要急躁,若不能娶她为正妻,便先做个孺人,日后再封为正妃也是一样的。”

重润沉默地站在一旁,只是低着头。

与他并肩而立的武延基轻轻碰了碰他的小臂,半晌过去,他终于点了点头。

“韦……阿姨,可是二郎的婚事已在朝中论及,裴小娘子又该如何?”武延基开口问道。

“默啜可汗逼婚,陛下也不能严词拒绝,只能以太子太孙皆已成婚为由。默啜可汗出尔反尔已经多次,重润尽量拖延婚事就好。依我看,无论联姻与否,过不了多久,默啜可汗休整完备,便又会重新侵扰边关。”

武延基听到此言,看向我的眼神中突然充盈着少见的光亮,里面盛满了旺盛的希望。

片刻过后,李重润重重地点头,满面神情突然严肃沉着,似背负着千斤重担。

那是裴露晞的命运,是他自己的命运,也是无论他做何决定都免不去悲惨凄惶的边境将士百姓的命运。

走出掖庭,我刻意放缓了步子,只因武延基的反应太过异常,我总觉得他会赶上来问我些什么。

磨蹭了许久,直到拉着玉娘在九州池畔闲坐着,才遥遥望见一个修长的少年身影。

清冷雅俊的武延基,只是安静地站在原地,与我一池之隔。

没有语言,没有动作,我们亦看不清楚对方的表情。

只是很久过去了,两个人谁也没有迈向九洲池的另一边。

久视元年五月,嵩山之下,石淙会饮如期而至。

李家、武家诸王自然同行,二张兄弟也不在话下,朝臣中受重用者、擅作诗者,皆随侍圣驾。

静养了一年多的狄仁杰病情好转,也随同陛下一起来到石淙河畔的行宫,陛下当然喜不自胜,一首七律,一篇并序,提笔一蹴而就。

婉儿从书案上拿起冷金纸,抑扬顿挫地念着陛下的诗篇。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

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陛下作诗向来豪情壮阔,但听到第三句颈联时,还是为之一震。

我虽不懂如何写诗,却也看得出好坏优劣,诸王群臣的交口称赞并不过分。

陛下的诗作既成,之后自然是太子李显作诗的时候了,谁知李显刚要提笔,陛下便笑着说道:“既然同为兄弟,就不必非要分出个先后高下来。四郎、三思,你们与太子同时写吧。”

话至一半时,众人皆以为陛下指的是太子李显和相王李旦同时作诗,可是看似随意地提及梁王武三思,意义定然不同。

李武两家的纠葛已经牵绊了十七年,两姓各自也并非铁板一块,其中多少恩仇、利益,远远不是明堂立誓、李显与武三思结盟这些所能化解的。

陛下心里大抵清楚,只是她不愿放弃任何能够修补李武关系的机会。

两三柱香的时间过去,李显仍在一旁费力思索,距他几丈远的李旦总是时不时抬头轻眺,一次又一次放缓自己落笔的速度。

自己分明已经想好,只是不能越过李显。

李显素来只在击鞠、斗鸡、双陆棋等事上用心,作诗是自小就不擅长的,又是两柱香过去,他才搁下隐隐发抖的纸笔。

半刻之后,李旦才慢腾腾地将宣州纸拾起。我缓步走到他的身边,轻轻接过,指尖与他无意触碰,久违的温情猛然传进心底。

上一篇:大宋女捕头ll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