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词滥调》作者:白禾
简介
高三那年,为了换一个靠窗的位置,陈词和蒋叶成了前后桌。
一眼吸引,一次试探,这场以年为单位的爱情拉锯战就此展开。
跨越七年时间,薄薄窗户纸焊成一道冰冷城墙,陈词终于下定决心,为自己和蒋叶的故事划下一个完整的句号。
楔子
陈词,你们两个现在怎么样了?
江珊问我这句话的时候,甚至不需要点名故事里的另一个主角是谁,因为我们都心知肚明,那个人是蒋叶,也只能是蒋叶。
于是我沉默了好一会儿,时间漫长到杯壁上雪白的啤酒泡沫消失在澄黄色液体中,我才轻声回答了她。
就那样。我说。
江珊长长的叹息一声,重复着那句她说了千百遍的话:你们两个的结果不该是这样的。
彼时我们两个坐在宁城二中后面新开的“老味道私房菜”里,记忆中的小吃街早就在多年前被拆迁推倒,拓宽成一条笔直平滑的柏油马路,连带着我们高中时经常去的“家庭小吃”也早已消失在褪色的学生时代中。
他最近在干什么?过了一会,江珊问道。
不知道。我将一片西红柿翻了面,淡红色汁液融化在绵密白糖里,流淌出一片黏腻的海。
江珊没说什么,她的目光带着无奈的感叹落在我的脸上,眼睛替她发出无声的惋惜。
我当然明白她为什么对我和蒋叶的感情这么在意。毕竟曾几何时,我和蒋叶互为无话不谈的亲密对象,我们的友情深重、长久,有目共睹,人尽皆知。不仅是江珊,在当年我那一众朋友的眼中,都在潜意识中认为,我和蒋叶是迟早会走到一起的一对情侣。
但是我们没有。
从 18 岁到如今的 24 岁,我与蒋叶的故事已经持续了整整七个年头。
七个年头是什么意思,七年可以使全身细胞重新更新一次,成为一个某种意义上“崭新”的人。而在过去的七年里,我身边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朋友也好,恋人也罢,大浪淘沙里留下的位置里,总有蒋叶的一席之地。
有些人甚至没有见过蒋叶,但是他们知晓蒋叶的存在,知晓我有一个相识多年、情比金坚的异性好友,我们的感情纯粹、真实,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利益冲突,他们说我们是“异性之间纯友谊”的完美代表。
但是我知道不是的,以江珊为首的那批高中学生时代的朋友们知道,不是的。
我喜欢蒋叶,至今为止,已经到了第七个年头。
1.与君初相识
认识蒋叶的那一年,我在宁城二中读高三,刚过完 18 岁的生日后,就迎来了新学期开学的日子。
第一天入学报道,我去的并不算晚,但是靠窗的位置意外的受人欢迎,我站在十四班的门口视线逡巡一圈,最后不得不找了个中间的位置落座。
大概是注视那几个心仪座位的目光太过热烈,我不期然撞上了一个少年的视线。
明明是九月份,夏季的余热尚未散尽,他却戴着一顶黑色鸭舌帽,坐在教室东南角最隐蔽的角落里。
晨辉穿过米黄色的窗纱落在他白皙的侧脸上,为他的侧影轮廓蒙上一层朦胧的雾霭,而我坦然地穿过那层瘴气重叠的迷雾,与他躲在阴影里的漆黑双眼平静对视。
只是短短一瞬,我对他露出了一个笑容。那是一个并不打算刻意讨好和亲近的笑容,正如我无数次对别人做出的表情,但是他却倏忽转移了目光,似乎被什么灼热的东西烫伤了似的,飞快地按了按自己的帽檐。
2015 年的 9 月 1 日,这一天,是我和蒋叶初相识的日子。
这件事没有被我放在心上,因为我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人的存在,我忙着维系着高一高二的友情,又在高三的新同学中结交了几个崭新的脸孔,五女二男的七人小团体初步形成,江珊就是在那个时候成为了我的朋友。
一个月后,我们迎来了第一次阶段测验,我不出所料的获得了一个中游的成绩,然后在班主任的目光直视中走下讲台,一步一步走向倒数第三排的靠窗位置。
最后一扇玻璃窗,半帘淡米色的窗纱,从那以后,就成了我高三一整年看得最多的景色。
我的同桌是一个木讷老实的男生,只需一眼我就明悉自己以后不会和他产生什么共同话题,但我们应该会相安无事的相处下去。
而蒋叶,则选择往前挪动了一个位置,成为了我的后桌。
刚开始我其实并没注意到他的存在,曾经那一眼遥遥对视也早就被我抛之脑后,之所以再次关注到他,因为蒋叶的同桌沈修是我们级部里排名数一数二的帅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