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恒点头,“夏天,是得注意点。”
雨素附和,“棚里不能开空调,又密封着不通风,上了年纪的老师们是会比较辛苦。”
方恒喝了口保温杯里冰镇过的绿豆汤——低糖版,不错。
他对牧阳笑了笑,以示肯定,牧阳也笑着,埋头去看已经看了八百遍的几行访谈提纲。
方恒做了决定,今晚回去的路上就跟牧阳说吧?这小子能不能反应过来还不知道呢。
雨素在外面问,“开始吧?”
方恒答应了一声,雨素却又说,“自己念问题,我在外面又不收音。”
方恒不知说什么好,“合着你今天就负责围观是吧?”
雨素没否认,“差不多吧。浅嗑下CP,找点乐子。”
想法很好。
但方恒很快就以招人烦的声音告诉她——嗑他的CP,不会有什么乐子的。
“第一题,两位老师对彼此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的?”
方恒刚念完问题就用笔把这行字划了条删除线,“这题没意思,删了,下一题。”
雨素又狠狠“嘁”了一声,“就知道你不会配合。”
“第二题,第一次跟对方合作,有没有感觉到新鲜感?”方恒沉默了一会,又问雨素,“雨素,有标准答案吗?”
雨素在外面根本不理他。
牧阳只好出来调停,“也不一定要把这种访谈看成是营业性质的发糖吧?关注这部作品的人,想要了解更多和作品有关幕后故事也是情有可原,不一定是要嗑CP,也许只是想知道,创作这部剧的演员们在想些什么。”
“很多时候,听众喜欢一部作品,不仅是在和作品本身共鸣,也在试图和作品的创作者共鸣。如果创作者一直隐在幕后,说不定他们会想——搞不好主演们根本不喜欢这部剧,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只有我们愿意站出来对他们说点什么的时候,他们才有机会发现,哦原来我们是这样的人,是这样想的,互相之间是这样配合的……”
“我觉得——如果失去这种共鸣,再用心的创作都少了一点血肉……这种血肉,只有在创作者愿意向这个作品,和作品的受众们,坦诚自己、暴露自己的时候,才能生长出来。”
牧阳一通输出之后,居然还记得要给方恒台阶下,“所以,纯营业向的问题我也不太想回答。没必要让他们把对剧里人物的情感,移情到我们身上来——这题也删掉吧!”
雨素本来还想夸奖他,现在满脸都是无语。
她惋惜,“牧阳,我还期待你能治住他呢。”
“不可能的事吧……”牧阳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我没这么大的本事。”
但方恒确实被牧阳说服了20%,他大发慈悲地决定认真回答一下第三个问题,“第三题,两位老师已经合作一段时间了,对方给你印象最深的细节是什么?”
方恒想了三秒钟,说,“牧阳老师很爱干净。录音的时候一般都是两个人互相挨着坐在棚里,我每次都能闻到他头发上的水汽,好像他每次都是洗了澡再出门的,发尾有股薄荷味,很好闻。”
“……”
“……”
录音师迟疑地看了雨素一眼,希望雨素从他迷茫的眼神里看出他的意思:方恒老师刚刚还说不给CP粉发糖,这个回答还留不留?放进正片里,方恒老师会生气吗?
“留着。”雨素从来不跟播放量过不去。
“嗯……”棚里的牧阳摸了摸自己的发尾,“之前住在方恒老师家里的时候,用了他的洗发水,觉得薄荷味很清爽,所以就买了同款。”
雨素头疼,“还是删了吧。我们是正经剧组,不要让人觉得我们刻意卖腐。”
录音师悄悄,“……不管刻不刻意,他们两只要一说话,腐味都很重。”
看吧?实话实说也不太好。
方恒继续下一题,“第四题……”
雨素在外面摔笔,“不要念序号了,傻逼!非要让人知道你自作主张删了多少题吗?”
牧阳暗戳戳地给方恒使眼色:雨素姐生气了。
方恒正色地点了点头——不闹了,不闹了。
“下一题,在这部剧的录制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吗?”
这题很好,方恒直接笑了,“牧阳可能要写三千字的作文来细说收获。”
牧阳承认,“三千字可能有点少,我说不定能写八千字。这题你来答吧,我到时候贴个小作文在微博上好了。”
“你倒怪会引流的……”方恒对着这个问题思考了一会,要是摸着良心说的话,最大的收获当然是面前坐着的这个人。但要是对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的话,他确实还有些额外的感想,“我们剧的后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第五集有一句没有词的表演,我记得剧本上写的是‘急促的呼吸’,我按剧本给了大概7秒8秒左右的呼吸。但是这一集上线时,后期的处理方式是放大了前几秒呼吸里的颤抖细节,然后在3秒左右的地方就戛然止住了。很妙,妙得我想给她鼓掌,这是我没想到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