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鸟乐队的歌迷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许多人曾经购买了巡演门票,明明满心期待,却只等来了各地对青鸟的禁演。
他们本来已经不再指望能看到青鸟乐队的现场,没想到峰回路转,青鸟还会再办一场演出,而且是免费的!
青鸟的歌迷蠢蠢欲动,无比急切地想要得知演出具体的时间地点,计算他们该提前多久开车上路。
当得知这场演出的所有资金都由威廉个人赞助后,许多人不由动容。
无论是否赞同威廉的主张,他的这一行为无可否认是出于纯粹的利他动机。
这样的人太少太少,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弥足珍贵。
当然,反对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保守派对此痛恨不已:“这群英国佬能不能别管这闲事,滚回他们老家去?”
有些人装作中立地表示担忧:“各地的暴力事件刚刚平息,这样敏感的主题,会不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甚至有人送来死亡威胁:“你们要是一意孤行,晚上出门当心点!”
理查德算尽了一切,他算到了这些可能存在的阻力,并且做了足够多的应急预案。
但他没考虑到可能收获的助力。
那天,威廉接起电话,听筒那头是鲍勃·迪伦的声音:“我在报纸上看到了,原来这就是你说的‘想做的事’。”
“平等、没有歧视的乌托邦,大家在音乐中团结起来……这么好的事,你怎么能忘了算上我?”
第53章 我们在一起
迪伦在听筒那边继续说:“你搞出这样的壮举,纽约民谣圈子已经炸了。好多歌手都想要加入。我的诗人朋友也让我问问你,是否愿意让他在乐队表演的间隙进行诗歌朗诵?”
“啊?”威廉傻了,“可是,我只是想为青鸟的歌迷补办一场青鸟的演出啊。”
“其他人可不这么想。”
鲍勃·迪伦告诉威廉:“人们认为你想建设一个能够自由表达意见的舞台。”
“你说‘免费’(free),他们听到的是‘自由’。我听说就连民谣女王琼·贝兹都对此表达过兴趣……”
威廉恍恍惚惚地放下听筒。
“怎么了?”爱德华问。
“唔……”威廉有些犹豫地总结道,“鲍勃·迪伦,还有他的好多朋友,也想在我们的舞台上演出?他建议我,干脆把它办成一个音乐节……”
“就像新港音乐节那样?”
“可能是吧。”
威廉之前想得太简单了。他只是想要回馈青鸟乐迷,但他没有考虑到此时他们的身份多么敏感。
卷入公寓事件,又在舞台上砸琴明志,在有心人看来,他显然已经表明了立场。
那他办一场演出,就不可能只是一场单纯的演出,而是在借着演出继续输出他的观点。
他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异常危险的位置上。
反对者对他痛恨不已,甚至送出死亡威胁。而那些自认与他立场相同的艺人则想要拔刀相助。
面对以鲍勃·迪伦为首的一众好意,威廉很难拒绝。
要顺势把它办成音乐节吗?理查德和洛根研究了一下,发现其实这并不难。
一场演出从无到有的环节最花钱,但让它多延续一两天反而并不增加什么花费。
现在他们已经被架在火堆上,只要登台就是靶子。如果能有更多人一同参与,也能帮助分担压力。
于是青鸟乐队发出公告,欢迎其他人自愿报名参与这场演出。参加演出没有任何酬劳,一切食宿交通费用自理。
如果放在下一个世纪,拜金主义大行其道,处处以功利为导向,这样的公告一出,绝对会把人全部劝退。
然而这毕竟是60年代,人们还在相信爱与信念,垮掉派文学闪烁着余辉,还有人向着金钱与商业竖起中指。
在这个时代,用理想还能凝聚人群。
威廉的朋友们率先站了出来。
鲍勃·迪伦带来一群民谣歌手和诗人。小理查德和雷·查尔斯振臂一呼,带来不少布鲁斯、摇滚乐手。
朋友的朋友又叫来他们的朋友,涉及人数越来越多。
如雪片般的申请书被邮寄到他们的酒店,有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也有成名已久的大明星。理查德的座机快被打爆了,无论什么时候打过去,都处于占线的状态。
这是一场美国娱乐圈的大地震,所有的从业者都知道了这场前所未有的盛事。
到最后,理查德和洛根捧着筛选过的名单,手都在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