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皇帝现今只有两个小皇子,若是能平安诞下第三个皇子,因甄家被抄而沉寂的荣国府就能重新立起来。
第二个好消息则是府中又要办一桩喜事。
元春有意喜上加喜,让宝玉尽快完婚。
迎春刚出嫁不久,就要操办宝玉的亲事,多少有些匆忙,不过念及这亲事苗头燃了多年,要准备的东西都是现成的,也不算太过匆忙。
贾母王夫人对宝玉成亲之事颇为热切,贾政想着贾瑜那边有些理亏,不过到底是自家喜事,纠结两日便放下了心。
贾赦虽说是贾瑜亲父,不过除了和二房较劲,其他时候还不如贾政上心,更不会多说。贾赦不说话,邢夫人更是没有开口的底气。
众人都不反对,贾薛两家开始商议婚期。
正月不能嫁娶,到二月还有近四个月,商议之下两家将婚期定在了腊月。
既要准备宝玉婚事,又要准备年事,荣国府上下都忙碌起来。
久不管事的王夫人为了宝玉,亲自带头操办,探春未嫁李纨守寡,两人都不好协助,王夫人只能叫来了歇了一年多,专心养子的凤姐。
凤姐出山探春李纨也没闲下,亲事不沾手,还有年事,大大小小积压在一起也要忙上一个多月。
本应闲在的黛玉同样被分派事情,算不上分派,应当说被凤姐委托,平日抽空多去她那院子看看儿子荀哥儿。
凤姐对这个儿子上心得很,孩子小屋里人就容易做主,凤姐在时不会出问题,不在了难说有什么幺蛾子。
黛玉和凤姐一贯交好,体谅凤姐爱子心切,应下了事情。
薛家将宝钗嫁妆送来的前天,黛玉等人将自己准备的东西作为添妆送了过去。
按理说她们的关系可以亲自过去,只是探春借口事务繁杂无法脱身,惜春以身子有恙不宜为由,都不过去。
湘云,以及离府两年的黛玉,都猜出二人因管家之事和宝钗别了苗头,二人不去她们也无法勉强,商量之下干脆都没有亲自过去,只让人将东西带了过去。
为宝钗添妆的东西黛玉早就准备好了,是一对白玉镯子。黛玉在金陵和友人闲逛时遇到的,细腻油润脂白无瑕。
看到镯子第一眼黛玉就想到了宝钗,通透圆滑。
若是没有那次意外,她和宝钗可能是至交知己的。
即便有那次意外,二人没有继续深入交往,黛玉依旧欣赏宝钗,不能接纳但能理解。
对这个处境堪忧又聪慧周全的伙伴,黛玉是怜爱的。
出于欣赏怜爱,哪怕镯子价格不菲,黛玉依旧花重金买下,千里迢迢带回了京城。
。
“这是林姑娘送的?”
莺儿和宝钗一同整理今日各家送来的东西,看到白玉镯子吃了一惊。
其他姑娘婶子添妆物件也有好的,不过像黛玉这般大手笔还是独一份儿。说句不好听的,将来有了难处,她家姑娘靠这对镯子都能挺一阵儿。
宝钗坐在桌边,跳跃烛光下脸上神情难辨。
“是。”
“到底是林姑娘和姑娘关系亲近,就是亲姊妹也送不来这些。”
莺儿小心翼翼将镯子拿起看了几眼,又小心放下。
“要不怎么说还得是林姑娘,那府里也就她是最实在重情的人。”
实在,重情,确实如此,她早就知道的。
可惜,
宝钗心中一阵酸涩,不知自己能可惜什么,是可惜当初一念之差错失黛玉,还是可惜自己明天就要嫁给宝玉,亦或是可惜黛玉可能嫁给贾瑜。
宝玉,贾瑜,薛家,林家,他们两个注定做不成莺儿口中‘关系亲近的姊妹’。
“自打第一眼见着林姑娘,我就觉得她是个好的,有人说她小性儿我还不信……”
可能是被镯子迷了眼,莺儿在一旁说个不停,宝钗听得心中烦闷,想制止又熄了声。
罢了,都是些实话,想说就说吧。
作者有话要说:
第66章
为了一扫迎春所嫁非人带来的郁气,宝玉宝钗喜事办得十分热闹,甚至能和荣国府鼎盛时,贾琏凤姐成亲的场面相较。
新婚第二日,宝钗敬茶,贾母,两位老爷,邢王二位夫人,贾珍尤氏,贾琏凤姐,李纨贾兰,探春惜春,贾瑜黛玉,以及较为亲近的旁支长辈等悉数到场。
同是在府中暂住,湘云没有到场,黛玉因住的时间长,又因贾母等人没有明说的心思,被凤姐当府中正经姑娘叫了来。
顺利走完仪程,贾母发话让凤姐带宝钗下去认认人才算结束。
说是认人,也没什么好认的。
宝钗在荣国府住了多年,府中人莫说长辈,就是丫鬟婆子都各个熟悉。
不用四处走动,凤姐干脆带着宝钗,探春,惜春和黛玉回了自己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