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我在贾府做纨绔+番外(129)

作者:烟火瓶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在百万两都只算中贾的扬州,贾瑜现今还不算什么,除了林如海因黛玉的关系会关注些,别人不会太过在意,但再这么发展下去就不好说了。

黛玉思索几天后,对贾瑜说了自己的担忧,表示要想长久,必须有些稳妥的产业。

黛玉说的有理,贾瑜十分认同,只是当时忙于甄家之事脱不开身,只道让黛玉全权做主。

贾瑜彻底将身家交给黛玉,黛玉也不客气,真的着手如何让钱稳妥地生钱。

倒不是多在意银钱,黛玉不缺钱,现在不缺将来更不会缺。

林如海曾私下对黛玉说过,即便将来认下张竟为义子,林家的家财依旧都会留给黛玉。

林家几代人口单薄,祖宗产业一代代传下来的田庄地亩不少,加上林如海养廉银,做巡盐御史时的其他收入,合计下来数额巨大。即便贾瑜一无所有,只林家的银子就足够她们阔绰一辈子。

然而,黛玉依旧很上心。

一来她不想辜负贾瑜的信任,想把贾瑜的事做好;二来,她也真正生了些好胜之心。

男女生而不同,女子天生要比男子低一等,人大多如此思想,林如海同样不例外。

对别人如此,对待女儿林如海却又是另一番想法。

虽说让黛玉在贾母处接受当下传统的教导,但林如海并不觉得黛玉要被那些束缚了思想。

除了日常教导,林如海在家处理一般公务的时候,也会将黛玉叫过去在一旁候着,看得多了还会叫黛玉说说自己的看法,碰上合理的甚至会采用。

诗书实务并不冲突,黛玉爱诗书,同样也知实务。

被林如海教导后,黛玉萌生出证明自己的念头,贾瑜,张竟能在官场一较高下,黛玉没有机会,只能将目光投到其他地方,贾瑜那边正好给了黛玉机会。

万变不离其宗,林如海来自官员的言传身教,很多地方都能稍加变动用到其他地方。贾母对如何做好一府主母,如何管家的教导同样能派上用场。

黛玉心里有了成算,带人在金陵城转了几圈,看了看较为热闹的大小铺子,又和两个闺中密友以及几家夫人太太商议后,找出了一些能长干的行当。

让贾芸找了几个稳妥的掌柜,挑了合适的日子,在扬州正式开了几家铺子。

初次在外事上拿主意,还是涉及了十几万两的生意,黛玉多少有些忐忑,贾瑜看她紧张安慰了一番。

贾瑜安慰人效果一般,但是不在乎银钱,相信黛玉,这次都赔了下次换一批的态度却让黛玉轻松起来。

或许是不过于计较得失,也或许是黛玉目光犀利,一年多下来,那几个竟陆续步入了正轨。

大几万两的营收比不上贾芸负责的盐业,也是不少的收入了。

要知道荣国府一年收入,也不过大几万两,现今可能还不到,这些还要负责全府几百人的支出。

荣国府光上下月例银子一年都要近万两,往来交际日常开销,零散加起来每年也要支出几万两。

入不敷出,再有本事的人都难干。探春的抱怨,凤姐对管家的推辞更是从侧面证明了这事。

黛玉将账目整理好,长出口气。

哪里都要银钱,银钱有用,但最大的用处绝对不在奢侈上。

维持荣国府需要银子,维持其他更需要银子。

贾瑜官位特殊,做的事更是特殊,可有一点是同其他一样的,贾瑜为赵成宣做的事同样需要银子,甚至许多更多的银子。

只黛玉知道的,贾瑜去甄家交际,明面暗地送的礼就小几千两,礼多人不怪,只人过去哪里会那样快被甄家人接纳。

送礼的银子不是贾瑜自己出的,那是赵成宣留下的,赵成宣做事自然不能拿自己的银子,必然是找皇帝要。

皇帝的银子把哪里来?

正经的名目不是私库出,自然是要国库出。

国库的银子把哪里来?

大多半是来自盐课。

两三成利润,去掉一路官员的盘剥,最后交到国库中。

绕一大圈的银子哪有源头用得方便?

黛玉深知,曾在巡盐御史位子待过几年的父亲,并非话本中的绝世清官,但一定是一位能官好官。

水至清则无鱼,为人可以清高,做事不可迂腐。活取活用,有舍有得,不拘形式只重本质才是正理。

为官之道是相通的,想要赵成宣的好处,不想做为难的事情,那么就必须在别的地方补上。

黛玉走到书房,坐到书桌前提笔。

贾芸年底会回京,她需要在其回京前商量定些事情。

这边黛玉和贾芸互相写信来回沟通,那边从宫里传来一个好消息,或者说是两个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是进宫多年的元春有了身孕。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