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亲兵已凑齐,个个都是精心挑选,谢亦云带到平阳县的护卫,除了江护卫不肯离开她的身边,其他的都被编入亲兵队,由谢二郎负责训练。
为了凑齐这三千人,谢二郎还特意又从澧州调来了一批人。
人已齐了,但枪和炮还没造出来。
谢亦云想造上辈子宋元时期出现的铁火炮,又称震天雷,外壳由生铁铸成,内装火药,点燃引线后,火药在密闭的铁壳内燃烧,产生高气压气体,进而使铁壳爆碎,对敌人造成伤害。
铁她现在不缺,容知县和司空烈进入她的阵营以后,要多少铁都有,火药的制备也不是问题,有了这两样以后,按照系统里课程的步骤,铁火炮迟早能够做出来。
她现在考虑的是,如何让这种铁火炮在运输和发射的过程中更加安全,不要误伤了己方的兵士。
至于枪,用竹竿或纸做枪筒的突火.枪她看不上,怕炸膛,要点火的火铳她也不满意,怕潮湿了熄火,她要做燧发枪。
材料、金钱、技术她都有,完全能造出燧发枪,没必要将就。
铁火炮和燧发枪都远远超过这个时代的技术,即使有课程教导,工匠们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需要想办法解决。
目前谢亦云就在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法,好在她现今热爱值充足,买起课程毫不手软。
到十月中旬的时候,铁火炮和燧发枪都取得突破性进展。
曙光就在眼前,工匠们都十分兴奋,不用谢亦云督促,自动加班加点地钻研。
谢亦云在紧锣密鼓地练兵、造枪造炮,而朝堂之上风波不断,局势日益紧张。
这天,谢三郎把收集到的情报整理后告诉谢亦云。
“九月二十,皇帝再次在朝会上提起要换下易大将军的事,太子和一些官员反对。”
“太子他们说,如今天下动荡不安,若是换将,恐怕更乱人心。况且易大将军已在徐州九年,九年来,厉国不能大举进犯徐州,都是易大将军的功劳,皇上不能寒了功臣的心。”
“太子他们还说,易大将军虽然被刺客所伤,不妨碍他指挥军队,何需把他换下来?”
谢亦云挑眉问:“皇帝怎么说?”
“皇帝不悦,问太子,易大将军到底是真被刺伤,还是演戏要陷害别人,太子是他亲外甥,可知道内情?”
谢亦云:“哈?”
这是把疑忌摆到明面上来了。
皇帝和太子之间已经产生裂痕,再不能互相信任,日后必定生出祸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许她能做一做那个渔翁。
谢亦云现在觉得,裴言的那一剑刺得真是好,比把人刺死的效果更好。
谢三郎接着道:“十月初一,十一皇子病,十月初三,皇帝下旨斥责太子,言其不友爱兄弟,亲弟生病却未曾探望。”
他看谢亦云一眼,补充道:“当时除了十一皇子同母的胞兄,九皇子,其余皇子都没有去探病。”
谢亦云恍悟,这是皇帝看太子不顺眼,找岔子呢。别人一样的没去探病,他偏要抓住太子说事。
谢三郎:“十月初八,皇帝在寝殿里午睡,忽然惊醒,说太子在门外窥视,侍卫赶紧去查,却没在门外发现人。”
谢亦云:“啧、啧,这位皇帝的疑心也太大,他的寝殿守卫森严,太子也不能悄无声息地靠近啊,再说,太子也应该没那么蠢,在皇宫里窥视皇帝,不怕被人发现吗?”
不过由此可见,皇帝对太子的猜忌已经到了何等地步。
这样发展下去,太子只怕地位不保,连命都不一定保得住。
谢亦云好奇,太子会怎样应对。
她很瞧这位皇帝不上:“疑心大且不说,既然起了疑心,又已经在太子面前表现出来,为免后患,就应该当机立断,先把易大将军的兵权拿下,使太子失去倚仗,再废掉太子。他现在既表现出了对太子的猜忌,又没有作为,若是太子抢在他的前面反扑,有他好受的。”
史上太子逼宫的事不是没有。
谢亦云叮嘱她三哥:“一定要严密注视京城的动静。”
谢三郎答应。
皇家两父子的矛盾,天下明眼人都看在眼里,徐州太守府里,苏太守也正在和魏从事说这事。
=
徐州府城,太守府,苏太守从外回来,魏从事迎着他,两人往书房走去。
走到书房,屏退外人,命心腹守着门,苏太守这才长吁一口气,坐下。
魏从事给他奉上一杯茶,着急问道:“太守,事可办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