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我……我不是那意思!”徐氏缩着脖子,往沈春生身后退了退,闭了嘴不敢再言语。她生怕再说错了话,婆婆又要训斥她。
沈杳牵住徐氏的手,朝着徐氏笑了笑,示意徐氏安心,又帮着解释:“奶,我娘也是担心太辣了不好卖,才这么一问。她是您儿媳,是我老沈家的一份子,巴不得咱家多赚钱呢!”
“反正明天咱先卖卖看,要是真太辣了,下回咱们就少放些辣椒。”
“成,那明日先卖着看看。好了,都去歇着吧,明儿个还要早起。一会我将炉子里火都熄了,这个天,荤菜放个几天都不得坏。”
一夜好眠。
冬天里的天亮得晚,都过了辰时,外头的天都还没亮开,泛着黑。
今儿个是卖盒饭的头一天,吴婆子早早的起来做早饭,几个媳妇们则将蔬菜都洗净切好,装在了铺有干净纱布的篮子里。
沈家兄弟几人也合力将炉子,小方桌,小板凳之类的家伙什装到了板车上。
直到公鸡叫第三遍时,沈杳才不情不愿的爬出被窝。先是从桶里舀出了一瓢的稻壳,撒到后院里喂了鸡,才去灶房找吴婆子打了热水洗漱。
等不及一锅的粥熬好,沈老大和沈老三抓了两个饼,边啃着边朝城里走。
码头上工早,是以吴婆子每天早上都是先用小锅先烙上几个饼,好让两个儿子吃了上工。
沈老大和沈老三的身影消失在晨曦里,天光也彻底大亮。
吴婆子正要摆饭,院子里就来个几个媳妇儿,都是村里早起去地里拔菜的,估摸着是听到了沈家的动静,才特意绕到了这边来。
“咋,三奶奶这是要搬家?”
“搬什么家?老沈家的根在这里,我们往哪搬?”
“那您这是……?”
吴婆子还未搭话,刘全媳妇笑道:“昨儿个就见人送了炉子和砂锅来,我就想来问问,怎么定那么老大的炉子,上头还有许多灶口。这一个炉子,起码能放四五口锅吧!”
“不止炉子,我后头又看人送了板车过来。乖乖,这一个板车可得不少钱,三奶奶真舍得!”胡慧君也跟着搭腔,眼里羡慕的不行。
这板车平日里用来拉粮食,可比双肩挑省力多了。若是以后有了钱再买上一头牛,套上板车可不就是牛车了。
众人的羡慕之色,让吴婆子有些小得意,面上却不显,低声道:“老大媳妇跟老二媳妇又生了两个小的,老三媳妇又怀了,这一大家子哪张嘴不要吃喝?可田地里的庄稼种了这么多年,也没种出个名堂。咱就想着做些吃食去城里卖,也好有个营生。”
“乖乖,三奶奶这是做起了生意啦。也是说我没钱,不然也想去城里摆个摊子。”说到此,胡慧君的眸子暗了暗。
今年天时不算太好,食粮产量不多,一交完税,余下的那么点都不知能否熬到明年下粮。
还是老沈家好,本就劳力多,开出来的荒地多收了不少粮。又有了那么一个小孙女,抓了拐子得了二十两。如今沈家不但吃喝不愁,还有本钱做起了生意。
真真是叫人羡慕。
第33章
炉子,砂锅,大炒锅,碗筷桌椅并着柴火全都装好了车,吴婆子又小心翼翼的将做好的肥肠与肺片端了过来:“路上仔细着小心些,莫颠碎了砂锅,毁了这一锅的好东西。”
“我省的,娘。”沈春生勒紧绑东西的绳子,试着摇了摇,查看是否绑好。
徐氏牵着被包裹的跟颗大粽子似的沈杳过来,正准备将人抱到板车上,被吴婆子止住。
“这么冷的天,还刮着风!”吴婆子说着就转身回来屋。再回来时,手里拿着块靛蓝色的头巾。
也不管沈杳愿不愿意,就包到了她头上,将头和耳朵捂了个严严实实,只露出小脸。
若不是因为第一次摆摊,沈杳坚持要跟着,吴婆子是怎么也不容许她去的。小孩子的皮肤嫩,寒冬腊月的风又跟刀子似的,这一趟风吹下来,脸不皴才怪。
奈何孙女死活要去,且跟她保证只去这一回,她才允了的。
时间已到了辰时的正三刻,沈春生套上拉板车的绳子,就要出发。
沈杳坐在板车上,一撇眼,就看到扶着门框的沈红梅,眼里满是向往。一想到大姐长这么大还未进过城,便央求着吴婆子:“奶,让大姐跟我一起去吧!”
“红梅跟着做甚?”
“到了饭点肯定人多,到时候我爹娘她们不一定忙的开。大姐跟着,还能帮着洗碗。”
吴婆子一想也是,反正家里也没什么活计,不如让大孙女也跟着去帮忙洗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