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将一个杯子出现在拍卖场,让其中一个世家子弟以一万贯将其拿下,将玻璃制品出现在众人眼前。
随后宁恒又看中茶馆人流量,请了说书先生将玻璃夸成天上有地下无,仿佛只有极为尊贵的人才能用得起玻璃制品。
于是在这样大力的宣传下,玻璃制品的名气很快就在长安打响,成了古代版本的奢侈品,极为彰显身份。
甚至有王侯斥重金,定制了一批玻璃瓦盖房。
这一期间,宁恒将长安成的这些权贵当成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息禾在宁恒的帮助下赚得盆满钵满。
有了钱,息禾便开始大力招揽能人异士。
她按照青章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姜懋姜辛两兄弟,想劝说对方为她所用。
息禾本以为让他们投靠自己需要费尽口舌,毕竟她还占着他们小妹的身体。
没想到她说明来意,姜辛姜懋两人就非常干脆的答应投靠她。
面对息禾的好奇,姜辛扯了扯嘴角:“我们又不傻,就算你不是我们的幺妹,还是平宁君。能让我们有能出人头地的机会,谁愿意混迹江湖。”
而息禾利用舆论的操作下,民间对于科举制试行的声浪也达到了顶点,就连大部分世家大族的庶子也加入声援之中。
原本想用荡.妇.羞.辱诋毁息禾声誉的舆论主使者,在霍去病的收拾下,变得十分老实。
霍去病,他们的确得罪不起。
于是,在朝堂上关于科举制进行长达数月的商讨中,整个科举制试行以及流程最终敲定。
而第一场科考,定于元狩元年秋月,由桑弘羊为主考官,息禾协助。
于是,息禾变得更加的忙碌。
很快,淮南王和衡山王自杀的消息便传到了朝中。
刘彻见两人自杀,便坐实了其谋反的事实,派军队入驻淮南王封地,并将其改为九江郡。
第88章
紧接着,刘彻制定《左律》,严惩诸侯王国官吏的犯罪行为,用来规范削弱诸侯力量,好以此加强中央集权。
此举让江都王刘建心生不满,藩王国内异动连连。
朝中,不少人与刘建有关系,因此焦头烂额,心中忧虑。
而这些都与息禾无关,她正密切的关注着科举制落实的事情。
在全是男人的朝堂上做事,息禾开展工作无疑是非常的困难。
她对此情况一开始就预料到了,面对刁难心态平和。
在进入朝堂后,息禾发现朝堂中实际办事的是一些低级官员,他们管理着各个部门的各种事务。
如此,只要这些低级官员给她行个方便,她办事起来就会顺畅很多。
为了办事顺利,息禾花了不少心思拉拢这些低级官员,当然也花了不少的钱。
利益动人心,不到半年,息禾在朝堂上行事便变得如鱼得水,科举制的开展也越来越顺利。
第一场秋雨落下的时候,黄色的树叶也飘落到了长安城的各个角落,天气开始转凉。
申月初三,乡试密封的试题与监考官也如期到达地方。
申月十五,第一轮乡试在地方上开展。
这段时间,无论在茶馆酒楼,还是在大街上驻足的行人,都在热议此事。
为了考试顺利进行,息禾对这件事盯得很严,加上各大家族子弟自有傲气,上头还有帝王看着,因此直到乡试结束,期间也并没有闹出什么幺蛾子。
加上这是第一次举行科举,考试并没有间隔太久。
在乡试结束后,紧接着便是会试和殿试。
一直到元狩二年夏,第一场科举才落下帷幕。
这一场考试,一共出了秀才三千六百七十人,举人三百三十五人,进士十人。
这些人,很快就被刘彻安排填补了中央和地方空缺的岗位。
又经过刘彻数月考察,发现这些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一到任上就能办实事。
科举制选拔的人才能够避免朝臣之间的利益纠葛,加强中央集权,选出的人才也确实能办事等,此科举制深得刘彻心意。
这样的情况朝中众臣都能看见,面对科举带来的实绩,一些朝臣就算心有不甘,也不好再在朝堂上弹劾科举。
他们没那么愚蠢。
而这一批以科举入士的官员,大多数天然的亲近息禾。
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感激她,而是他们知道,息禾需要他们,而他们也需要她,他们是利益共同体。
只有他们捆成一团,才能一起对抗世家权贵的倾扎。
未免被刘彻认为结党营私,大家对此都心照不宣,只是不说出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