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个医官模样的人负责察问,不过一个时辰, 剔除了滥竽充数和不擅医眼疾者,满堂来揭榜者便只余下她和一名五十余岁的朱姓大夫。
“各乡啬夫夜里还等着回去, 就只好劳二位大夫稍候, 夜膳有何偏好么, 奴吩咐厨下预备。”
知道这是客套话, 二人摇首后, 侍从击掌,便有早已备好的夜膳羹馔一一被端入, 荤素点心足足二十八道, 摆了满桌。
或许是对他们这些乡野医者的轻视,夜膳摆完了,别苑里头人手颇紧, 只来了个侍从告诉他们等着, 便再无人来管他们了。
悬赏的告示上用辞颇严, 虽是有百金之赏, 也清清楚楚地写明了, 倘有胡乱诊治的,最重可处极刑。
侍从都离开后, 客堂里就只剩了赵姝和朱大夫二人。
她一面吃喝,一面细细观察着这个胖的下巴三叠的中年人。
因她是个外来的哑女游医,脸上有伤又是瘸子,瞧着年岁也小,同为通过考核的医者,朱大夫免不得便对她有两分怜意。
紧张之余,他便与赵姝探讨起医理来。
外头天幕昏昏,除了蝉鸣外人语一无,赵姝见他医术稳妥,便耍了个心眼,以指沾水在桌案上与他对答起来。
她将早上偶遇嬴无疾之事以笔相诉,假称在西北见过同这家主人一样的盲症,曾见师父极轻易地治愈过。
借了悬赏告示上的百金之赏,她又故作出一副不便出面的逃奴之状,诱导这位朱大夫答应以师徒的身份与自己合作。
……
交代完一切,二人亦吃喝过,各怀心思地在堂屋里寻了处地方小憩静候着。
自去岁入伊循前遭了一月饥荒,赵姝养成了个坏习惯,一旦见了吃食,总要风卷残云地吃到顶了嗓子眼才能罢休。
这会儿她倚着短榻凭窗歇下来,外头仲夏的黄昏天蓦然暗起来,方才还敞亮的东边檐下一时黑沉沉若巨兽的口。
肚腹顶得有些难受,雨没落下来前,闷热的很。院子里偏门深锁,花木杂疏茂盛,这处别苑再疏于打理,建制造式亦是勾斗叠嶂,虹桥重门的宫闱构造。
檐下泥燕啾啾归巢,远近宫灯次第燃起。
黑沉欲滴的天幕下,各楼各苑暖橘色灯火掩映,造一番璨然堂皇的盛景。
她静默地望着远近景致,透过这久违的堂皇兰庭,仿若又看到那些不停歇的纷争算计。又想到白日里那人模样,一颗心无端得急促闷跳。
……
“此症乃残毒凝滞,老夫先师曾于西域治过此症,只消七日褪尽残毒即可痊愈,非是难事。”
朱大夫捋须缓缓而述,声调顿挫和在雨声里,显得颇有两分世外高人的飘渺。
他诊完脉开了方,招招手指示赵姝上前‘学习’。
壬武认出赵姝是午时于暗巷与苦役们治病的哑女,见她年岁尚轻便欲阻拦。
从进门时,对着主座上的人,赵姝只匆匆瞥了眼就不再多看。她在脑子里不断地背述着恩师赠的两册医典以安心神,此刻被壬武拦了,也就垂首默立。
“大人勿忧,小徒也治过此症的。”朱大夫将几盏灯移近,摊出右手上前儿轧药时的划伤,“实在是老夫这手吊着一根筋,大人放心,小徒针法极准的。”
壬武还在犹疑,就听嬴无疾不甚在意地发了话:“不妨事,且让他们施针。不是说石亭乡啬夫奏了桩要案,正是整肃法令之机,他若来了,你去带了人一并进来,本君听他审。”
石亭乡正是赵姝先前的来处,一听有要案,她禁不住眉心拧了记,又想该不至那般凑巧。灯盏齐备,身后朱大夫催了催,她也就走上前安心诊治。
指腹搭上他腕脉,男人手掌下意识地曲伸了记,竟是偏过头,睁着发灰无神的目盯着她。
或是心有所察,觉出她的慌怯,鬼使神差的,他对空淡笑一下,用十足安抚的语气温声道:“莫有顾忌,治不好,无罪。”
纵知他平日驭下恩威并用的手段,然似这般由心而发的带着劝哄语意的,还从未有过。
话音一落,不仅壬武诧然,就连嬴无疾自个儿不禁怔愣。
也不过一瞬,赵姝松开手,克制着心虚朝朱大夫要来烫过的银针。
两寸、一寸半、一寸三分……从第一针开始,心中蔓生的杂草荒念即如魇梦碎散,掌根比按穴位,重刺轻收,翻飞指尖灵巧。
一气呵成于左脸筋脉处落完十一针后,她回头以目示意,正勉力识记穴位的朱大夫忙问:“公子左睑可有异,何处最酸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