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带队的导游正在为旅客打气,“黄山风景美不美,全看两条腿,走,出发!”
米莉叹了一口气。
原本她是打算从前山慈光阁那里开始爬的,但看网上有人推荐说从后山爬更轻松。
说是后山的山路平缓爬到山顶住一晚,第二天看完黄山日出后再从前山下去,这种方式更适合体力不太好的人。
米莉觉得自己体力也不算好,当然要选择这种更省劲的方式了。
但她没想到,轻松应该是相对轻松,仅仅三个小时,就要比她之前一整天的运动量都要大了。
米莉跳到山壁的石块上,远远地向山下望去,毫无预料地被映入眼底的景色定在原地。
徐霞客说:[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李白也说:[2]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可这都是书上说的,即便在网上看了很多人在黄山登顶后拍的照片,再惊讶于照片的美,也不如如今亲眼一见。
白云在山巅笼绕,巍峨的山峰蜿蜒不绝,峭壁上悬挂着的松树依旧挺拔有力,牢牢扎根在石壁之上。
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而唯有黄山上的松树被冯骥才老师多加赞叹。
山壁上裸露的巨石在云雾的衬托下凌厉而苍白,仰头看去山顶的石壁草木不生,可一棵棵松树却在那里扎根,稳稳地汲取着山顶的养分与阳光。
身后的导游道:“你们不要小看这些矮小的松树,它们仅仅靠石缝的一些土壤,就在山上□□了上百年。”
米莉仔细观察着这些松树,发现山顶的松树和她在山脚下看到的松树林完全不同。
山脚下的松树林干直枝肥,针叶鲜碧,和城市中的绿化数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但扎根在山顶上的松树却劲瘦有力,枝干上满是风霜痕迹,松针黑绿,远远看过去,像是一个站在山巅中的侠客。
仅仅靠石壁下的一点土壤就能在山上生长这么多年吗?
米莉不禁想起自己曾经读过冯骥才老师的一篇散文。
[3]……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
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米莉完全想象不出树木是怎么扎根在石头里的。
她小时候养的花花草草哪怕种在娇贵的土壤里,天天浇水施肥松土,可只要稍有不慎,不过几天也就败了。
但当她真正见到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时,这才恍恍惚惚意识到扎根在石头缝中的植物是什么样的。
再鼓足干劲向上爬,便看到了黄山最精致的一片景色——十八罗汉朝南海。
各式各样的尖锐石峰向上生长,根根挺拔而锋利,石壁松在石峰山间盘旋伫立,点缀在一片山崖之中。
“大家注意了啊,从现在开始,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两步无影无踪,往后的路可非常危险了啊。”
米莉回头看了一眼,上山的路几乎都是悬空着的,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爬上来的……虽然作为猫爬山的时候比人类稍微轻松一些吧,但依旧心惊胆战。
只是她没想到本以为上山路就很危险了,可看着下山的人几乎都是成垂直在山缝中行走,米莉脖子后面的毛顿时炸开。
她安慰自己,来都来了,山都爬了一半了,现在下去还不如一开始就不爬。
这样想着,勉强能把内心的恐惧对付过去。
好在一路上的风景转移了她注意力。
观黑虎松、团结松、连理松、竖琴松、探海松……
她边走边看,一路走走停停,倒是忘了身体上的疲惫。
爬到一座山峰时,前方突然传来一阵沸腾,米莉不知所以地四处张望,却恰好看到远处的山壁生烟,视线所到之处全部被云海覆盖。
脚下的山峰松林密布,远处云雾缭绕,抬头却能看到仿佛近在咫尺的烟粉色层积云。
但下一刻,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出来,因光的折射,而带着七彩光晕的阳光落到山下的石壁上。
早两分钟或晚两分钟,她都看不到这样全凭运气的风景。
上一秒云雾缭绕,下一秒就晴空万里,即便提前看过天气预报,但到了山上变化莫测的天气还是让人手忙脚乱。
刚才还照的人身上暖洋洋的阳光,不知什么时候忽然消失了,大片大片的乌云笼罩过来,没有一丝一毫的准备,天空便下起了大雨,有些游客提前带了雨伞,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