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三离去时留下一笔丰厚的银子,但是她并不打算坐吃山空。
秦巧不知道崔八娘为何愿意留下,或许真就如她自己所说,不再眷恋京城的日子。
既然留下,那便是家中的一份子。
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冬天,秦巧领着家里人告别县城,重新回到青口镇,过上她一如既往踏实而勤劳的人生。
第65章
第一场毛毛冬雨落下时,秦巧的孕肚稍显怀,并不耽搁她素日做活。
如今秦家已经定居在青口镇上,鸡刚叫,秦丰收和阮氏在门口等着她,要送她去吴家织坊上工。
“嫂子,犯不着天天送。”
秦巧想劝他们回去,天还没亮,外头也冷,一开口面前都是白汽。
阮氏:“送你了,我心安。”
家里头如今仰仗着二娘上工领钱,人还怀着孩子,虽说镇上有逻街的,但也不能真没心没肺地由着她单只出门。
“今儿走得早,路过赵老汉的摊子,咱们吃一碗羊汤吧。”
阮氏提议道。
秦丰收自然点头赞许,“羊汤好吃!”
过了最害口的时候,秦巧的胃口恢复到往日。
出门拐上小道,没一会儿就见着闲风街上的摊贩热闹。
三碗羊汤,四张现烙的菜芯饼。
吸溜吃过,浑身暖和和的,人也从困倦中彻底清醒过来。
再起身时,天色又比出门时候亮不少,已经能瞧见不少人出门开始走动。
三个脚步不停,很快到了吴家织坊大门处。
阮氏目送二娘进去,扯上秦丰收,重新回到刚才的羊汤摊子上头。
“店家,再来一份羊汤一张饼子,连碗的,后晌给你送回来。”
店家认得她,镇上住户的眉眼就那几个,家舍也不长腿,不值当为一个碗生龃龉。
爽快地应下,收了铜板,将吃食递过去。
眼下不怎么忙,赵老汉挤弄眉眼,“这是给家里姓崔的小娘子带的?怎么?你还得伺候她?”
阮氏故作困恼,“我可不敢惹她,万一....”说着在自己脖子上比划一下,“赵叔,你也别打听,仔细她晓得了,出门寻你的晦气!”
赵老汉听得心头一跳,忙说不敢不敢。
走远了,阮氏回头瞄一眼热气腾腾的羊汤摊子,偷笑起来。
进家先去北屋子敲了敲,喊里头人快些起来吃饭。
没一会儿崔八娘踢踏着鞋底,揉着眼睛坐到灶屋的桌上。
深嗅一下汤水,眯着眼抿过最上头的油花,这才伸手去拿筷子。
“我嫂子呢?”
这声嫂子倒是称呼挺顺溜。
阮氏说去上工了,“院里头地上空着也是空着,我寻思养上几只鸡子,开春后不拘吃肉还是下蛋,总是好的。你说呢?”
崔八娘点点头,又问:“养几只?”
“三五个吧,多了放不下,叫起来也吵人。”
回了,看她吃得香,没再搭茬,翻出柜子里头的面袋子,预备和面晌午做上一顿扯面。
记忆不由回到两个月前。
**
县里的屋舍是当初贵人从京城来时置办的,她们虽有地契,却没卖了,在牙行挂了名,按照行情一年八两租赁给一户书生。
满井村的秦家小院彻底坍塌,秦巧本打算新盖一间。
只是木工匠人尚未找齐,吴家管事的一趟拜访改变了秦巧的计划。
吴家做布匹生意的心思尚存,月余前就在青口镇置办了一小间织坊。
坊间织机大多还是从当初未被一把大火烧干净的巧造坊买的。
织坊有了,织机也有了,织娘工一招收,同样定了十几个。
只是这些织娘工良莠不齐,吴家人并不精通此道,织坊分理人忙得焦头烂额,月底上头收货,却远远不知预期那般理想。
吴家管家一思谋,又把眼睛落到了秦巧身上。
只不过这一回却不是与秦巧合股做生意,而是聘用秦巧做镇上吴家织坊的织工头。
秦家几人商议过后,最终放弃了满井村重新安家的打算。
阮氏很有成算:“咱们门户少,之前小白在时,生意风风火火,又有牛小掌柜的进出,村里人不敢欺负。眼下三个弱女家守着,二娘你身上那织机造图就是个会下金蛋蛋的母鸡,保不齐招来什么恶人。”
“反正你往后是在镇上上工,咱们不如就搬到镇上,寻个靠吴家织坊近些的院子,不拘多大,够咱们四个住就行。”
“八娘,你说呢?”
崔八娘慢半拍地抬头看着秦巧和阮氏。
她们竟还理会她的想法?
不知想起什么,眼神落在秦巧的肚子上,“随便,我听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