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也知道,真正强大的人根本不会不服气。就像幼儿园的时候,和男同学打架,不是因为他踩死了西瓜虫,而是因为那句“野孩子”,恰好击中了她心底的恐惧。
她的确害怕。头一次难倒她的排列组合,没人能做出的压轴大题,3比1的录取率,神奈川当地数一数二的中学。把小抄一叠二、二叠四塞进口袋的时候,自己都知道,小夜灯能照亮的范围多么有限,这目光就多么短浅,却还是只能伸出手,去抓那一点能抓住的确定。
就像后来,她很懂得爱情不过是幻觉,却还是忍不住,要爱他到四月。
作者有话要说:
这几章想要回答的问题是:在明羽看不到的地方,姐姐是什么样的?
她当然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不是一夜之间,长成大家印象中风平浪静的样子的。可以说一切源于“想太多”。但这“想太多”,又不是明羽的风格。明羽一度希望所有人都满意,而明理的“想太多”,近乎算牛角尖。不安、虚荣和后来的反思,皆源于此。
这样的想法当然是“不对”的,内耗而已。但是面对那种特殊的境况、特殊的性格,你很难说“对”或“不对”。她是幸运的,她自己也知道。至少父母并没有亏待她,她和妹妹之间也没有真正的矛盾,看起来,这个家庭和和睦睦,什么都好。然而她就是这么想了。当时并没有人可以给她提供经验,于是她只能怪自己。这样的想法塑造了后来的她。
第112章 [112]现实一种
高中一年级的夏天,早川明理接到邀请,去东京参加交流活动。地点在位于世田谷区的冰帝学园,规模有五六百人,汇集了全国各地优秀的高中生。作为县内名校,立海有十多人参加,为此专门派了校车。一路上,她靠着椅背看书,听见前面的高年级叽叽喳喳。
“世田谷区在田园调布附近吧?豪宅啊!”
“他们的小学部,学费全国前三。比你高中毕业去英国留学都贵。”
“你说这种贵族学校会有男公关部吗……”
“有没有男公关部不知道,但可能有拼命想让对方跟自己告白的正副会长。”
她全程都没怎么看进手头的书,不过没关系,这本《追忆似水年华》她从国三买来就没坚持看完过十页。只记得主人公回忆里的玛德莱娜小蛋糕,泡在茶水里很好吃。舟车劳顿,早川已经饿了,她迫切地希望冰帝学园的食堂里也有类似的蛋糕,虽然她想不通,一款蛋糕要怎么泡在茶水里才会好喝。
冰帝学园分校本部和国际部,交流活动主要由藤校校友主持,邀请海外高校的老师和学生授课,换句话说,是给国际部学生镀金套磁,日后混推荐信的。因此活动模式也照搬海外高校,或者说,是照搬影视剧里的海外高校:第一天,被按在报告厅椅子上听了十小时的各行业演讲,晚上分院、破冰,完成第一个House Meeting项目;第二天,辩论赛;第三天,舞会;第四天,小组大作业;第五天,服装设计和走秀;第六天,汇报演出……中间还夹杂着上午下午各三节的研讨班,内容是参加活动前就在冰帝国际部官方网站上选好的,一百多门里面选三门,字典厚度的全英文材料也早就寄到了手上。
立海毕竟是以国内升学为主要路线的高中,举办方口中的种种利好,在她们听来多少有些陌生,至少,是事不关己的东西。相比之下,冰帝国际部的学生,几乎可以说是耀眼了——本身是东道主,又在那套体系之内,担任活动组织者,或者和老师交涉的时候,都显得游刃有余。刀锋上跳舞一般。
尤其是英语。早川明理想不通,日本高中生的英语居然可以那么好。她已经是自小勤学苦练,上学路途中听BBC,能被学校选出来参加演讲比赛的程度了。然而这群人,却是从小生活在特定语言环境里。同样的研讨班,外教问题抛出来,她还在组织观点,对方却已经举手抢答了。
真要说难,有什么难的?早川明理选的三门课,一门英美文学与翻译实践,一门当代媒介与日本社会,一门公共史学与城市历史,都是二手的材料、二手的理论。把未经学术训练的高中生关在一间小教室里,进行所谓的头脑风暴与学术讨论,回过头来看,几乎没什么创造性的东西。她很怀疑那些哈佛在读的冰帝校友也是回来度假的,听见什么都是“Great”,好像自动答录机。
然而这都是后见之明。教室的空调开得太足了,坐在冷风底下,思考如何补充对面男生的观点时,她是真切体会到了尴尬。就像丝袜上的裂痕,静悄悄地爬上来,蔓延、扩散,给人一种坐立难安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