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川还是种了一半红心蜜薯,一半打粉用的白心粉薯,最终陶与忙得一身汗,称出来分量,竟足有近六千斤!(折现在三千斤)。
韩川洗了手,也洗了把脸,挑了几个破皮的蜜薯拿过去,跟县令介绍食用之法,当场就烤了分食。
魏尚连连点头,这东西偶尔食用,还真是不错。南瓜他也吃过,远不如此物。他尝了红薯便先行回县,留陶与跟韩川说话。
陶与急得很:“你将种植之法、储存之法速速交上,早日报到咸阳,也好早日叙功。”
韩川不慌不忙地拱了拱手:“陶君,方才尝的是蜜薯,我这还种了一些粉薯,可用来打成粉,虽不能久存,运输到底方便些。陶君要不要等两天?我做些粉一起送去?”
陶与略一思忖就答应了下来。
第45章 银翘散
正好也要等夏薯收上来一起上报, 陶与便等韩川的红薯粉。
韩川早请石家做了工具,弄了些粉薯,雇邻里洗净了, 花一天时间打成淀粉。他也不禁人看, 桃溪里人于是又看了场热闹。
打出粉来不算, 他还找人搭手, 做了不少粉条,这才是真正能吃的东西。饶是他在系统那里练习过,还是糟塌了不少淀粉, 最终拎了一筐去县里,先请陶与吃。
陶与吃完了, 又带他去请县令吃。别说, 虽然粉条在现今的环境下还不如红薯容易保存,但是确实比红薯耐吃,甚至可以在县令的桌案上作为一道美食了。
魏尚和陶与心里迅速算了笔帐。韩川说制成粉条的数量,只有产量的两成。好,五千多斤的数量, 往少了算些, 五千吧。五千斤, 制成粉条也有千斤。这粉条与新兴起的汤面相似,都能饱腹, 亩产千斤能吃饱的粮食, 这还想什么, 等夏薯收了赶紧的上报啊!
虽说难以存储, 咸阳不会让大量耕种, 但田间地头种上一些度荒是极有用的。存不住,那收上来的几个月里总能吃吧。
县令又把仓蔷夫叫来了, 仓蔷夫也是且喜且忧。
明说了难储,那他保管的压力轻了,但是先前用水碓踏碓省下来的人力,可能又要去打红薯粉制粉条了。要人,他得跟县令要人,不然等淮阴县都种上红薯,他累死也干不完活。
且不管仓蔷夫的心情,半个多月后,夏薯也收了,产量少了近一半,但也有三千斤的样子。
这些都要留着做种,韩川只挑了一些用缸封好,又做了一筐粉条晒干,让县令随奏章送走。一个月后,陶与满面喜气地请客,他要离开淮阴去郡治郯县了。
而韩川,也顺利地成了淮阴县的田蔷夫。不仅如此,水稻收割之后,他培育麦稻良种的功劳也终于可以落实,爵位由上造变为“簪袅”。
在这样的变动下,里典宋羊去南昌做了亭长的消息就只有桃溪里的人关切了。韩信被父亲带着上门吃庆祝宴的时候有点恍惚,他老觉得这个南昌亭长挺耳熟的。
不过努力回想时,被宋羊之妻热情端来一盘肉叫他们兄弟吃给打断了思路,最终也没想起来在哪听过。
韩川也老实下来,暂时不准备再种什么引人注目的仙种,就好好在田蔷夫的位置上做几年,给儿子铺铺路。不过有些事情还是可以试试的。去年更役时认识的枚简是清湖里人,梁高找来帮忙的游侠儿里也有一个清湖里的。韩川跟枚简一起干活时聊天,知道他们那儿因为靠着个小湖,家家都爱养几只鸭,跟桃溪里这边养鸡多不同。
他就想起个能让大家过得好些的事物来,便让梁高请那清湖里的游侠儿来问。一部才知道,巧了,那人光身子一个,父母双亡也娶不起妻,不过比梁高原先好些,自己养了几十只鸭子。
韩川把养鸭之法跟他细细说了,让他多养些鸭,收得鸭蛋多了再来找他。
这一年,六国中最后一个齐国不战而降,秦王自认功盖三皇五帝,以皇帝自命,为天下之主,都是足以记入历史的大事。
而东海郡淮阴县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也暂时还不知道,一统天下后,以前的户赋也要改了,改成了口赋。十五到五十六岁 人一年一百二十钱。
田租少而口赋重,对于家中少田地的平民是个极大的负担。
现在他们谈论得更多的,还是那神奇的红薯。又间或有人提到淮阴都乡今年养出了许多肥猪,听闻是请了县里一位屠夫施的法。要打听打听,明年家里养猪,也得去请人施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