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和儿子一起补习,她通过了,薄昭没通过。
薄昭简直羞愧无地,好多天将自己关在屋里不与人说话。所以这投军出海的事,不管母亲和阿姊怎么强烈反对,他问过陈虎,知道这特殊招纳的海上兵种前途无量之后,毅然同意了。
魏媪知道儿子落选后,本来根本不打算去东州。但苦劝他无果,恨上了女儿,也气上了儿子,一怒之下同样不听劝,孤身远走当真上了去东州的船。
薄昭便上了海船,经过几次航行,也熟悉了海航的一些常识。
至于他们手中的枪,那不是异士们的成果。
未来的人们并不想扼杀当世人的创造力,虽然为了从系统那里多弄点好东西,他们一口气把科技推到了蒸汽与电力并行的时期,让齐国出现了蒸汽机为主,内燃机悄悄应用,个别城市灯光点亮全城而其他城市用上了煤油灯的奇怪现象,但他们并没有把所有科技都点出来。
军事上,他们造出了火炮以保证这个系统所依托的政权的安全,但考虑到火炮已经足以在碾压这个时代了,加上兵仙自己都足以在军事方面镇压当世诸侯,他们就没有造枪。
但他们不造,熟悉了火炮制造,又系统学习了科学理论的墨家工匠,自己就琢磨上“可以拿在手上缩小的炮”——□□了。
阻止他们造枪的唯一原因不在工艺方面,而是理论方面。
墨家在稷下学宫进行了一场大辩论,争辩墨者是不是应该研究这种用来在战争中杀人的武器。
反对者认为如今的力量已经足够,更多的武器只会挑起战争。
支持者认为强大的火力才能弭战,墨子当年兼爱非攻的理论,也得靠墨子带着墨者自己成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推行啊。
当年孟胜守阳城难道有错吗,那难道不是遵守了墨家的道义吗?为什么墨子如此行事令诸侯惧,孟胜如此行事却令墨家衰?
那不是孟胜决定守城的错,也不是孟胜遗忘了墨子的守城之法。而是墨子之世,墨家守城之械冠绝天下,孟胜之世,攻守所用的器具又有了进步,墨家已经不能凭借机械的力量独步天下了。
假设那时阳城架上两门火炮,又将是何等光景?
批判的武器终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啊,自恃强大停下脚步就是取死之道。
最后一锤定音的是提出研究□□并且最坚定支持齐国的秦墨。秦墨钜子张乐直接指出了一个事实:因为有了火炮,齐王率军出征匈奴时,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偷袭齐国边境;因为齐国的强大,齐军甚至没有临境就有了三王归降,楚国也不敢因此进攻。
强大的武器,强大的军事力量,是数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原因。
于是,一群墨者和非墨者的出色工师开始全力研究□□,因为有火炮的启示在前,他们甚至没有经过前装枪的阶段,也完全没有想过让士兵自己包火药塞到枪里。
而是从一开始就考虑制造“缩小的炮弹”——子弹,从后上膛,然后击发使之飞出伤敌。
正确的思路与已经合格的材料,还有已经打下基础的理论知识,让□□很快就在未来人惊讶又沉默的注视中诞生了。这个时候,他们再不插手就太假了,于是提了一些建议,让□□几次改动后正式定型,并且开始流水线制造。
但制造出来之后军队并没有直接列装,齐王韩信抽调了一批精卒,将□□发给他们,自己亲自带队训练,以此来琢磨这个□□兵的战法。
早在火炮出现时,他就与张良和军中将领讨论过,认为以后火炮的技术扩散后,军阵就要大变,绝不能再出现密集阵型,不然纯粹是送死。
现在□□出现,战法更要随之变化。
薄昭不算精卒,但是他们这支“陆战海军”情况特殊,将要远去万里之外,怎么武装都不过份。所以除了更方便就地补充的常规武器之外,也给他们发了枪,跟那批精卒一起训练。
尤其是现在齐国在华夏范围内几乎没有打仗的机会了,韩信就把这件事郑重地托付给了钟离眜,请他在海外试兵,然后将战中出现的问题记下来交给自己。
并不想当英雄也不想为天下先的薄昭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命运推动着,成为齐国第一批将要有实战经验的□□兵了,还特么的是在海外打仗。
他现在想不到什么高大上的事情,什么首战、史书、青史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