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没什么后顾之忧啦。光宗耀祖的想法于是又占了上风,狄去病跟着里典去县里集合的时候,发现人比当场报名的要多一些。里典把他放在家里一直没再用过的剑都取出来了,佩在腰上,气昂昂的,仿佛又是军中凭着勇力砍首得到百夫长之位的那个时候了。
章邯也把自己的佩剑取出来了,精心擦拭,佩在身上照镜子。等身穿衣镜,左照右照,觉得自己并没有颓唐到老态毕露,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司马欣鬼一样冒出来,就在镜中他身后露了个头,章邯吓得一跳,回身斥道:“你鬼鬼祟祟的作什么!”
司马欣很无辜地解释:“是你太专心了。”
专心照镜子以至于下属走进来都没注意这种事,让章邯老脸一红,强行镇定,问:“移交给你的事还有问题么?”
“没有。”司马欣平静地道,“平时也都是我们一起做的,没什么问题。”
章邯迟疑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你真的不去么?”
司马欣看了他半晌,忽地笑了:“我真的不去。将军不必愧疚,以为夺了我的机会。我是真的不想去打仗了,在这里修路挺好的。”
章邯静静地看着他,司马欣叹道:“如今说实话也没人信了么。我确实已经厌倦了战事,而看着这样荒僻的地方被水泥道路连接,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将军放心去吧,我会照顾好留下的人。”
章邯双手举至头顶,深深一揖:“拜托了。”
司马欣回以同样一揖:“拜托了。”
重新落座,再说起这次战事时,两人放开了许多。司马欣笑道:“王将军也在征召之列,不知他愿不愿意。”
“应该愿意。王氏累代将门,祖、父皆为名将,如今堕于他手,岂是子孙所能承受之痛?能有机会重振家声,王将军必不肯放弃。就是可惜了蒙氏,蒙恬蒙毅皆亡,子辈尚无名声,希望这次派去从军的子弟能立一二功劳,也好把蒙氏立起来。”
他们说的自然是讨伐匈奴的战事。王离率领的秦军本就是从对抗匈奴的前线调集,也是秦军的精锐,所以王离被起用丝毫不令人意外。章邯没想到的是自己,齐王令,他和司马欣留下一人继续管理筑路工人,另一人前往军中,与王离共同领兵。
谁正谁副没说,不过章邯有数。若是司马欣去,那就是王离为正。若是自己去,王离只能为副了。虽说王离才是这支秦军原本的统帅,但他当初真正率领秦军打败匈奴的是蒙恬,王离统军的能力不如他。
他和司马欣都认为,这是齐王给他们机会融入齐国,但已经有一个王离了,他俩就只能去一个。辽东这么多秦人,总得留人看顾管理。章邯想去,对着司马欣难以启齿,是司马欣主动向他表示自己更愿意留下,而今天才真正说开了原因。
来此三年,他们的心态不知不觉都变了。由亡国丧军惶惶不安变得平静,乃至有了另一种不甘。
在这个新生的、强大的国家里,他们就只能作为降将庸碌度过一生,将建功立业,重新跻身朝堂的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吗?
尽管不是组织人垦荒开地,就是带着人修路筑堤,他们依然……或者说更因此切身感受到齐国与秦国不一样的,另类的强大。
齐国开始还对这么多秦国降卒略有警惕,将人一部分迁到辽东开荒修路,一部分迁到会稽以平衡当地大族,但实际上也没太在意他们。
辽东的这些人,依然用着王离章邯他们来管理,这是什么样的自信呢。章邯有时候会想象自己在辽东造反的情况,然后就明白了自信来于何处。
他凭什么造反啊,有多少秦卒会追随他,抛弃今天的好日子?供给辽东的机械是很多,但是他们不会造,都是从辽西和右北平郡运来的。秦卒甚至多次向他请求,求他回关中说服家人搬过来。尤其是年景不太好,家中有人死去的时候。秦卒们觉得自己所说不足以让父母亲人相信,觉得他和王离这样的大人物,关中的亲人总该信了吧。
章邯无言以对。你们说得很有道理,但楚国会让我去关中拉人吗?就连他都知道,临近齐国的地方,最头疼的就是人口外流,人都跑齐国来了。楚国也是当初定下的约定才不阻拦,但也就开头两年宽松,今年已经想方设法的从中作梗了,甚至还有信寄丢了的事发生。
会让他去说服秦卒家人才有鬼。
所以有时候章邯也会听到自己昔日的部下——有普通士卒也有将领,懊恼地叹息:“齐王用兵如神,怎的就没有雄心壮志呢?就是叫我们成军都好,一年之内我们肯定攻下关中,那时候家里人不迁来辽东也有好日子过了——我们关中的地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