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愿意来,那是因为齐国提出,战后根据各国出力的大小分配匈奴俘虏和牲畜啊!
胡人不会种地?嘿,谁天生会种地的,只要是个手脚齐全的人,鞭上几次,不会也会了。
实在不会的扔去干力气活,腾出人手来种地。
不过更重要的是马。匈奴地广人稀,虽然牧民分散在草原上,人数也不少,但大军出塞,不可能一边打一边掳人往后送,战俘总是有限的,几个国家一分,根本补不了多少人力。
胡人的牛也不是耕牛,买回来不驯化也不好立刻用来耕地。
但是现在诸国都知道齐国的重犁可以用马来拉。就算不是齐国特有的挽马,普通的马大不了慢一点,多用几匹,使上齐国拿出来挽具,也很顶用嘛。齐国传说中的铁车不外卖,但马拉式收割机肯卖。想自己学着造也没人拦着。
农人用不起没关系,官田用得起,大量的官田非常需要畜力。再配一些会照顾马的匈奴俘虏,现在荒着的地立马可以利用上了!
吕臣、吴芮和英布倒是对这事不太热衷,因为他们怀疑匈奴人去了他们那里会死成一片,根本用不上,而且吕臣和吴芮的封国中,山地丘陵水泽较多,大型农机的利用率要低不少。不过英布闲了几年也想打仗了,吕臣与吴芮也不想得罪齐国。齐国答应不要俘虏的话,可以用其他物资来抵,他们也很乐意。
两王相会,按着新礼一丝不苟的走了一遍流程,直到歇了两天便装游览时,刘邦才有机会趁着从人离得远,低声笑道:“齐王有没有打算这时候请我去临淄啊?”
韩信本来不想跟他多啰嗦,没想到这人脸皮厚,自己主动提,不由冷笑了一声:“诸侯会盟,我还没有梁王那么无耻。”
刘邦哈哈一笑,看起来好像与韩信叙旧言欢一样,其实他也知道不会有事,不过多少有点发虚,还是试探了一句,现在才真正放心。
这次出行也是他提议的,从梁国进入泗水郡,刘邦就见到了齐国传闻中的水泥路,他甚至下地去抠过,果然硬得跟石头似的,也不知道原本是怎么软如泥,所以他问能不能去看看正在修建的路。
正巧刘邦老家沛县附近的泗水一直在断断续续的修水利工程,自然也少不了使用水泥,所以齐国这边就给他安排了回老家沛县的行程。
现代人所熟悉的微山湖,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微山湖出现之前慢慢汇聚的南四湖也还没影,现在这一带最重要的河流就是泗水,《禹贡》中称:“海岱及淮唯古徐州,浮于淮泗,达于河。”也就是说它连通了黄河与淮河,成为中原到南方的重要航道。不过这时候淮河还是单独入海的大水系,想通过淮河入长江,那得自己挖运河才行。
因为泗水的存在,这一带农业发达,人口繁盛,多种水稻。历史上也是因为黄河水患破坏了水文环境,才改成旱作较多而水稻较少的局面。
至于现在修的水利,主要是为了让这条汇聚众多支流又汇入淮水的大河,能更好的起到调节作用,免得旱涝灾害出现得过于频繁;也是为了充分利用它来灌溉。
刘邦当皇帝时还有点摆谱的心思,现在只是个一郡之地的梁王,也懒得麻烦了,只摆了简单的仪仗,轻骑前往沛县——韩信不去,韩信只是出于礼节给他送行。
不过当然也有齐国官员相陪,这事韩信真没插手,但陈平作为典客蒯彻最看重的官员,自然被安排了引导接待的重任。
他因为存了那个猜想,心里也有点怪怪的,但面上一点看不出,一路笑语盈盈,令人如沐春风。
沛县已经不是当年的沛县了,刘邦车驾到时,正逢县外各乡耕地播种,种下冬小麦的时节。陈平当年起了疑虑之后重新下决心投齐,正是因为这一幕的震撼。
如今刘邦也是。
第123章 尊王攘夷(二)
刘邦在梁国当然也早听说过齐国的神器, 但没见过的人打破头也想不出“自走耕地,日耕千亩”的到底是什么玩意。再努力去想象,他们也只会觉得这大概是什么巧匠做出的神物, 绝不常见, 也不可能常见的。哪怕是使臣回来再三描述, 众人勉强相信了, 也依旧只能想象成某种神异的事物——是楚巫驱使鬼神才能成就的异怪之事吧?
但是在沛县外,这种想象破灭了。